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大学校长: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7日 10:57   新浪教育

  陈骏,197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1985年获矿床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受聘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先后担任地球科学系系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6年5月担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地质与地球物理)召集人,《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理事会理事和《中国科学》、《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化学》等杂志的编委。

  5月3日上午,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发表演讲,主题是“融合国际经验,建设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演讲由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主持。

  陈骏校长的演讲分四部分内容。

  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整个发展过程很不平凡。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先是去日本,后来去欧美,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是通识教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引进到中国,这个模式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将近五十年,甚至到现在还在起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不断地融入先进的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概括来说,就是以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当然这个模式在中国的各个高校中形式也各不相同。在南京大学,这个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识教育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

  二、南京大学建立的本科教育“三三制”模式

  2009年9月,南京大学开始在一年级新生当中启用了新的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由于以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为特征,实行三个培养阶段和三个发展途径。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三三制。第一个“三”,即三个培养阶段,实际上就是把本科四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大类培养阶段,主要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来施行;第二个阶段就是专业教育培养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多元培养阶段。大类培养阶段,主要由新生研讨课程计划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两部分组成,专业教育阶段,主要由学科大类平台课程计划和专业课程计划两部分组成,学生完成前两个学习阶段任务以后,就进入多元培养阶段,实行的是个性化培养课程计划,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本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和就业创业类这三个层面上进行选择。如果他要选择本专业学术类路径,将会按照本专业研究生的要求,设计的培养方案,包括参加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参加教授的课题,参加顶峰课程学习等等;如果他选择跨专业方向,在完成规定的本专业课程,也就是他获得原来专业的准入和准出的资格以后,可以修读第二学位;如果他选择就业创业类,就要将一部分时间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所以,可以看出三三制的模式实际上是南京大学的传统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有机融合的结果。

  三、南京大学“三三制”模式运作的主要原理

  南京大学三三制教学模式的原理,概括起来,就是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融通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把新生研讨课与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共建、互补。新生研讨课是实行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功能和国外同类课程相比有所不同,南京大学的新生研讨课,部分发挥了通识教育的一个功能,因为教师都是在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所以他们当中能够很快开出高水平通识教育的人还比较少,一下子很难构建覆盖文学艺术、中外历史文化,社会科学、哲学等人类知识各大领域理想的课程体系,所以我们就鼓励教师发挥特长,以灵活多样的新生研讨会形式为起点,逐步过渡到通识教育的课程阶段,最后发展成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去年,南京大学一下就开出了71门新生研讨课,而且我们特别强调这些新生研讨课一定是要由学校著名的教授来担任。通过半年的时间,我感到,这个新生研讨课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弥补了学生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接受应试教育的不足,并为大学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心理准备。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大多数学生几乎成了考试的机器,习惯于被动的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新生研讨课让这一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会逐步形成,师生关系在互动当中变得更加民主和平等,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得到加强,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二个方面,就是继承与发扬我国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比例调整,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存在一定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成,产业结构仍然以制造业为主,所以中国的大学专业教育的经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发扬下去。我们在积极的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模式接轨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在专业教育上我们已经形成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的教学经验模式,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具体做法就是,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在大类培养阶段,我们要特别强调基础课程,当然这些基础课程里面包含了一些准入课程,有些学生必须要完成准入课程,然后才可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专业教育阶段,我们要为学生准备深厚的专业基础课,来作为准出的课程。在第三阶段,即多元化的培养阶段,为那些选择专业学术类的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专业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发展作出贡献。这样就会确保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特征。

  第三方面,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优异个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建人才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克服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关键。大学教学模式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异个性,又要使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需要。根据这个思路,南京大学的本科生在四年期间实际上有三次自主选择的机会,第一次选择是按照学科和大类专业招生以后,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块,第二次是在二年级左右,然后通过制定专业的准入和准出标准,使学生自主地选择专业教育的主体方向。第三次是在完成前两个阶段之后,要求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自主地选择他们未来的发展途径。通过这三次选择,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我们感到,这三条路径基本符合我们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调查了一下南京大学近年来的毕业生,大概有50%是选择就业创业的,有50%是选择在国内或者国外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为了使选择就业创业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就让他们做好准备,我们就建立了就业创业的课程来供学生选择,通过这些选择来确保学生能够发挥自己最大潜能,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和愿望来学习。另外,我们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缩减课程总学分和必修学分,增加自由选修学分,来为学生自由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南京大学“三三制”模式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南京大学三三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在推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感觉到还存在很多的困难,我在这里集中讲两点。第一点,我感到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观点需要进一步转变。现在社会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内容,每一大类又有一系列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科所组成,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是以逻辑分析和实验思想为基础。而我们不少教师,主要受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影响,对知识增长规律的认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综合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大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第二点,就是教育资源紧缺,特别是最缺乏优质教学资源。根据目前的改革方案,学生经过大类培养阶段以后,要进入到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两个阶段。在专业培养阶段,由于长期施行的专业教育模式,我们有充足的专业教育课程来供学生选择,这方面问题是不大的。但是在多元培养阶段,一下子有三个方向出来,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就相当缺乏,特别是跨学科、跨专业类的课程和就业创业的方面,感觉准备还是不够,这方面的欠缺还是比较大的。根据以上情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教育方案,完善和改进三三制的模式,到2020年逐步达到世界高水平办学的水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