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点评】
尽管各个国家的制度、文化、习俗不同,但是在一些人类的基本价值追求、道德规范方面却是没什么差别的,比如公平、正义、人的尊严,比如为人处世要诚实、守信。所以,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借鉴其他国家的有效做法,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让教育少些尴尬
袁新文
据报道,广东省高校助学贷款利息未还款率不断飙升,在个别高校达到70%—80%,6年飙升13倍,有的高校面临被“停贷”风险。类似现象在其它地方也屡见不鲜。大学生诚信问题成为尴尬的教育话题。
影响大学生诚信形象的事儿不止这一种。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求职履历注水、恶意拖欠学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各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高校亟须开展诚信教育。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深刻反思:大学生诚信为何频遭质疑?“诚信危机”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从20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起,诚信就作为人的立身之本,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启蒙时期,每个人都被大人们谆谆教诲: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今天,不论是幼儿园、学校、家庭还是社会,诚信教育都是孩子们的必修内容。可是,在我们的高等学府里,诚信为何“滑坡”了呢?
问题还得从根儿上找。一项针对2600多人(八成以上为“70后”和“80后”)的调查显示,83.3%的人承认,上学时写过“撒谎作文”,有不少人承认,小时候作文大部分都是编的。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内容:“我扶着一位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问我:‘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我回答:‘我叫红领巾。’于是,老奶奶感动得热泪盈眶。”“烛光下,妈妈布满老茧的手灵巧地帮我缝补衣服,看到她头上的几缕白发,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把自己叫作“红领巾”、把妈妈写成“白发魔女”,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在作文时学会了说瞎话。
尴尬的事岂止学生作文。就连权威的小学语文教材,也为名人编故事,存在“造假”的嫌疑;老师为学生写评语、作鉴定时,要么是千人一面的空话,要么是夸张失真的美化;高校在迎接各种督导检查评估时,不仅临时抱佛脚、做表面文章,而且堂而皇之地、有组织地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假。这些,都是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都使得诚信教育大打折扣,处境尴尬。
其实,诚信缺失的真正根源在于社会。在一个连鸡蛋、豆腐都难以保真的环境里,在一个学术造假时有发生的社会中,诚信的社会价值受到贬损,诚信的道德力量显得疲软,“人无信不立”的古训已渐行渐远,提倡“一诺千金”的国度遭遇诚信危机。面对这些挑战,诚信教育是否还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开展诚信教育也许是一种“补课”,目的是弥补过往诚信教育的缺失。虽然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但是,根儿上问题还须从根儿上抓起。在加快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同时,怎样检讨、改革教育内容?怎样探索、改变教学方式?怎样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怎样使教育少些尴尬?这些,都值得肩负教育使命的人们深思。
“如果给我更多的时间”
赵婀娜
12月12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现场。赛制规定,选手要在规定时间内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倒计时结束,回答停止。一位选手倒计时仅15秒的时候,主考官提问:“请问,如果你说鸟巢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那么,如何阐释鸟巢仅仅两年的历史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之间的巨大差距?”
听到这个问题,台下观众不禁替选手捏一把汗,因为如此宏大的问题,显然无法在15秒内充分回答。选手并未慌张,机智作答:“现在仅剩15秒的时间,如果您愿意,我希望您能在赛后给我更多的时间,我们到图书馆,一边看书一边慢慢探讨这个问题。”话音刚落,倒计时结束,顷刻,笑声与掌声一片。
客观地讲,就评委的问题而言,这位选手并未给出答案,但是,就现场的效果和反应来看,选手的回答充分展现了他的机敏、从容与幽默。他的回答告诉考官,第一,时间太有限,有限到只剩15秒;第二,问题太大,宏大到需要在图书馆里翻遍浩瀚书海才能回答充分;第三,我很真诚,真诚到愿意在赛后进一步探讨。联想到国际政坛外交,在敏感、尖锐问题的回答上,也不乏四两拨千斤又不失幽默与风度的外交用语,记者不禁想到,或许这位选手不能在这次比赛中取得最好的名次,但谁能说,他未来不会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官呢?
关注过连续几届的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赛制、赛题,已越来越多元,从单纯地考核英语的流利程度到综合性地考核选手的知识面、领悟力、分析力、表达力,甚至是仪表、风度、幽默感。而比赛的冠军也不再是仅英语成绩优秀的选手,而是那些在学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广泛知识涉猎的学生。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已远远不是应试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就让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随着一个个素质教育优秀成果的涌现,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必将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主任刘京铎——
把诚信提升到一个高位
诚信是一种博弈的社会现象,诚信其实是一个人人都渴望,但是人人又担心、又抱怨、又等待的一种社会现象。因为它关涉人性,关涉制度,又关涉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所以,每一个人讲诚信的时候,都不可能孤立地去讲自己的诚信。
马克思当年说人的思维是一种对象化思维,从深层看,诚信属于人类的对象化思维特点。这样,在社会博弈、生命博弈和人性博弈的过程中,诚信就与公平正义形成了高度相关的关系。
我认为中国当代的诚信水平总体上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目前谈中国的诚信水平,已经是一个水涨船高的问题,它已经从过去的集体无意识的诚信水平上升到了一个自主选择的诚信水平。它的一个基本标志是,目前的诚信水平呈现为真实、自主、社会博弈的基本特点,它不再是听谁说或者被诚信。
我曾经和我的学术团队探索“生态体验模式”的诚信教育。这种模式有三大实践路径:一个是营造体验场,一个是开放式对话,一个是反思性汇聚提升。它在一个相对闭合的体验场当中,推动亲验活动和全息沉静的状态,让一个集群形成一个生态群落,在这个里边相互来感悟诚信。这样实践实际上就是感受切入,不再通过空洞的说教。
我们国家现在有许多积极的现象,可以把它汇聚在一起进行现场的比较。接下来进行唤醒善性的诱发。人性当中既有善的,又有恶的,实际上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群体意义上可以唤醒。现在我们可以把美善的东西在一定层面上唤醒,这样让每一个人体验成功,体验诚信时候的成功,不诚信时候的失败,然后开始在群体意义上高水平的制度创新。在相对公平正义的群体环境当中把诚信提升到一个高位,然后在高位上展开自己新的生活,这有积极的建设意义。
(本报记者 董洪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