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久栽桃李育春色 孜孜不倦为人民——胡振华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 15:29   新浪教育

  胡振华教授(回回名穆罕默德),1931年正月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一个回族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系统的学校教育。他从青年时代就有献身祖国的志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于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至1953年,他先后就读于国立南京东方语文专科学校阿拉伯语学科(后该校并入北京大学成为东语系)、华东大学(后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微博)文学院外文系俄语专业和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维吾尔语专业,1953年毕业后留在中央民族学院从事语言学理论及民族语文的教学研究工作,至今已逾50年。他现在是中央民族大学(微博)维哈柯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干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是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名誉院士。他是在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中国少数民族中的第一批民族语言学专家,是一位优秀的回族知识分子。他多年来在柯尔克孜学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辛勤培育了许多从事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硕士、博士,而且在回族语言文化尤其是境外东干族语言文化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民族教育的执著奉献者

  2003年是胡振华教授从教50周年。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与民族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的。1951年,中央民委通知全国各大学推荐志愿献身边疆的大学生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培养边疆地区需要的民族工作干部。当时在山东大学就读的青岛市人民代表、青岛市回民民主青年联合会主任、青岛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筹委会副主任胡振华响应祖国召唤毅然报名。经学校批准后,他于1951年11月来到中央民族学院,被分配在语文系学习维吾尔语。本来,他是决心到边疆工作的,后来由于学院教学研究工作需要,他被批准于1953年1月11日提前毕业留校任助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50年的风雨坎坷,胡振华教授献身民族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决心始终不渝。1958年,虽然在学校里被错误地当作“白专”遭受过无理的批判,“文革”中又因此而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并不因此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常说:“我最不愿当那种受到一点挫折或委屈,就再也不愿抬起头,挺起胸来继续向前走路的人,要想大事,要往前看!只要自己干的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走的路是光明正大的,就要坚持走下去,不要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没有多大价值的‘扯皮’上!”他就是以这样的信念和高精的效率坚持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在讲台上辛勤躬耕的50年中,胡振华教授先后在校内给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微博)生、进修生讲授过多门课程:佤语语法、语言学概论、语音学、语言调查、维吾尔语文选、柯尔克孜语基础教程、柯尔克孜语语法、柯汉翻译、柯尔克孜民间文学、西北少数民族文学、回族文化研究、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突厥语言学基础、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东干研究、撒拉族研究、中亚概况、留学生基础汉语等。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今天在新疆从事柯尔克孜语言工作的许多学者都是他的学生,日本研究柯尔克孜语的学者吉田世津子博士也是他的学生。他本人因在科研与教学中的突出成就,成为中央民族大学前期的博士生导师。如今他已带了一批博士生,其研究领域涉及国内外语言、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为了能让学生开阔眼界,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出国实习调查,引导学生从文化比较研究角度拓宽研究领域。为了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他常常提供自己有关研究的所有成果和资料,表现了“为师者,甘为人梯”的坦荡胸怀。

  作为一名教师,胡振华教授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他从教50年,教书育人,是严师,也是益友。他非常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人求真”,其中“真”的含义就是要教学生求得真知识、真本领、真道德。要培养老老实实的学风,无论将来是为人师表,还是搞科学研究,都应努力以高尚的人品、高品味的精品去影响人、教育人。在教学方面,胡振华教授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并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潜心研究,积极探索民族语言教学规律和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规律。他经常教育学生要开阔视野,对于所学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特别是一些新理论和新科技,不能视而不见,而应有选择地、积极地去了解,以打破局限,不断进步。他特别强调在教学研究工作中要坚持创新。他这样要求自己指导的博士生,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大学阶段除了学过阿拉伯语、俄语、维吾尔语外,参加工作50年来,为了适应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他先后学习、进修过佤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彝语、塔吉克语、英语、法语、日语;在他作助教时,还进修了多种有关课程,他曾跟着语言学研究班、突厥语研究班进修过,还听过费孝通、吕叔湘、袁家骅、高名凯、马学良、王均、周祖谟等著名学者讲授的各种课程,并在刚工作不久时,遵照恩师马学良教授的安排,请王均先生作导师,指导自己阅读俄文语言学书籍。他永远也不忘老师们在他身上付出的辛勤劳动,经常向自己的学生们讲述这些往事。他于1980年评为副教授,1986年评为教授,199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迄今,已工作了50年,但他仍在进修。可以说,他工作了50年,就进修了50年。现在,由于他仍在职工作,却很不服老,又自学了电脑,如今他已能够通过因特网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查阅中外文资料,并打印自己的论文。他现在就是通过电话、电脑和传真来指导三位驻外青年外交官来进修有关中亚学的一些研究生课程。这在像他这样年过七旬,仍严格要求自己,还勤奋好学的学者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学术上,能紧跟时代发展前进,这是被大家公认的胡振华教授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二、柯尔克孜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者

  胡振华大学毕业后,在恩师马学良教授的指导下担任过助教,协助做过一段云南省的佤族语言教学研究和普通语音学课的教学辅导工作。不久,他接受了国家交给的学习和调查柯尔克孜语言、并参与创制柯尔克孜文字的工作任务。从此,他的事业和生活就与柯尔克孜族人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为了使他真正掌握和更好地研究柯尔克孜语,国家派他于1953年严冬只身前往新疆,先是在伊犁学习柯尔克孜语,第二年春天来到了北疆特克斯县库克特列克区(柯尔克孜民族乡),深入到牧民之中,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始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后又到南疆柯尔克孜族广大牧区调查语言、民俗、历史,并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后参加了创制柯尔克孜文字的工作。在这以后的50年中,他曾多次深入到帕米尔高原、天山脚下,沿着中国和前苏联边界走遍了柯尔克孜牧村,他拜牧民为师,以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熟练地掌握了柯尔克孜语,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语言文学、民俗和历史方面的资料,他也不止一次地深入到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地区,进行了语言、民俗、社会历史方面的调查。今天,胡振华教授所以能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柯尔克孜学家,正是他多年以来坚持深入边疆柯尔克孜地区,虚心向柯尔克孜人民学习和他一生勤奋努力的结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民族大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