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满悲伤的故事:深圳自闭症男孩李孟渴望走进课堂遨游知识海洋,但他已是第四次被拒绝在普通学校的校门之外,他弹得一手好琴,却无法打动老师、同学及其家长(微博)。9月7日,更有19名家长联名签署了一封反对自闭症儿童入学的信送到了学校(据9月19日《广州日报》、9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自私,其实是一种社会的自闭症。在自闭的社会里,因为成长环境的逼仄,不仅特殊儿童的成长道路会遭遇阻塞,就是正常的孩子也会四处碰壁。所以,有自闭的孩子,不该有自闭的课堂。教育有为未来培育开放与包容社会的责任,而这前提则是其自身首先实现包容与开放。
自闭症孩子,如果长期处于孤立环境中,就难以改善。因此,在大多数国家,只要自闭症儿童要求去普通学校就读,就不能拒绝。在我国也同样提倡类似的“融合教育”,国家1994年就提出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试行方案”,2003年又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文件。
但在落实上却很不乐观:调研显示仅有10.43%自闭症学龄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而对自闭症方面的知识储备,即便在发达的深圳,90%的老师对自闭症也是一无所知,更遑论家长了。某种程度上讲,李孟们的遭遇,也是无知造成的恐慌。在李孟的身后,还有150万到270万人的全国自闭症儿童,他们的教育、工作与生活都需要融入社会才能完善自我。如果他们一直被排斥而得不到改善,那么,拥有这个群体的整个社会也谈不上健康。
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使得纸面上的权利得以实践;一方面要普及常识,纠正对自闭症的错误认识,打消恐惧,消除偏见;最根本的,则还须从学校开始,张扬爱心与善意,摒弃自私歧念。
赵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