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记者 徐珊珊
“我建议,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考虑,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可以共建部分专业。”日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俞仲文接受信息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民促法”颁布10年来,广东民办高等院校的规模和影响都更大了,但国家财政现有的支持还远远不够,政府应一视同仁对待民办、公办院校。
10年来民校实力不断增强
信息时报记者: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您认为《民促法》颁布十年来,广东的民办高等教育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俞仲文:我认为这10年来变化最大的有三点:一是广东民办高等院校的规模和影响都更大了。广东省民办高校达49所,在校生44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28%以上,积累资产200亿~300亿元,而且涌现出一批社会影响力大、名声好的品牌院校。二是政府部门更加重视民办教育,从原来只习惯于管理一种教育资源,到现在管理两种教育资源——公办和民办。三是民办高等院校的实力比十年前大大增强了。例如校园环境、办学规模、硬件设施、教学设备等。来岭南五年,我感觉这里越来越像一所大学,学校重视学生的质量和专业建设,每年就业率高达99%;学校近几年在教学、科学成果大赛上都有优异的成绩;全球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也让学生学到最前沿的技术,真刀真枪实践,体验企业环境。我们今年八月份顺利通过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培育项目专家论证。今年,省教育厅评选出了9所高校作为第二批示范性建设及建设培育院校,岭南是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民办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崭露头角,有的学生毕业3、4年就能拿到年薪40万元。
改革创新是民校破茧关键
信息时报记者:公办与民办学校在体制方面有哪些不同?产生哪些困难?您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进行管理创新的?
俞仲文:我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民办、公办两种体制上的区别。之前我在深职院的时候,政府投入加上学费大概是每个学生2.2万,还不包括基建,可以说是重财力投入。但是民办学校就没有这种待遇。目前民办学校存在一些通病,例如怎样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教职工民主管理等。比如说有些投资人对校长依法行政支持不够,有干预,校长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等等。
民办学校突破困境最重要的是改革创新。以岭南为例,一是民办学校对固有机制有一系列改革,比如我们为了激发二级单位创新精神,把他们从教学单位改为办学单位,权利下放。二是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三是实行大部制,以教学为中心,压缩行政管理部门,提高教学服务效率。四是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政府应主动出手“帮”民校
信息时报记者:今年,全国高考(微博)人数持续下滑,民办高校招生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有人说,民办高校品牌考验期真的来了。对此,您怎么看?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教育领域还有哪些不公平待遇亟待取消?
俞仲文:我认为,考验期是迟早要来的。虽然在市场规律下,优胜劣汰是必然的,但是政府还是应该有所为,毕竟当初政府鼓励民办资本办学,现在有些民办院校出现了一些问题,政府应该主动帮助。
这个“帮”指的是帮助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例如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考虑,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共建部分专业,例如抽出部分公办院校的专业老师支援民办学校一段时间,财政由政府拨款。要把民办教育一视同仁纳入政府社会发展规划;一视同仁享受公共财政的资助和公共资源的分配;一视同仁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权利;一视同仁解决民办学校遇到的社会管理方面的难题(如入户、住房、职称、养老保险、子女入学,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