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喝:高职教育是否该升格本科?(组图)

2012年12月05日10:06  南方日报    
棒喝:高职教育是否该升格本科?(组图)

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和复合能力。

棒喝:高职教育是否该升格本科?(组图)

目前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高技能人才占技术人才比例不到1/4,职业院校急需转变、校企合作绝不能停留在企业层面、面对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是否需要将专科教育升格成本科教育……日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2012年会暨中华职业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以下简称“大讲堂”)在深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职业教育专家汇聚一堂,围绕着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激烈探讨。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王继平坦言,回顾过去十年,职业教育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路程,但是也就是在这十年里,在绝对规模上,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职业教育应该走向何方?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职业教育,又该进行怎样的探索?

  在王继平看来,过去十年,是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而这一问题解决之后,则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针对之前有不少媒体报道部分职业教育学校招生难的问题,王继平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招生难,有一部分不仅不难,甚至挤破了头,“深圳的职业教育学校就不必担心招生的问题。”

  “究其原因,还是资源扩大化之后,学生的选择多了。”王继平表示,如果继续停留在早期的模式,指望靠发文来推动招生是根本不可能的,“关键是要靠质量来推动,一方面要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一方面要加强管理。”

  对王继平的观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深表认同。他表示,虽然深圳的职业教育发展得很快,但同样也需要面对一些新的课题。在他看来,深圳职业教育下一步的发展,除了职业教育体系本身之外,在它的内涵、改革和社会企业的契合度上也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当前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的实际,更提出了新的挑战”。

  据深职院院长刘洪一介绍,作为世界顶级用人单位的中兴通讯、华为,以前都是深职院就业的大市场,但现在这些企业一个深职院的学生都不要,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偏低,“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现在高技能人才占技术人才的比例还不到1/4,所以急需转变”。

  “另外一个,就是新的阶段技术人才一定要有岗位变迁的能力。”刘洪一表示,之前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和他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是不相关的,“今年上半年,深职院发起成立了校友会,有20多个会长和副会长,都是在专业上学有所成。我逐个问他们什么专业,结果只有一个人和他原来的专业一致。”

  在刘洪一看来,这些都是经济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所以学校要做的就是更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倡导复合教育理念,以适应经济方式转变,“所以我们推出了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改革。”

  据刘洪一介绍,目前深职院已经推出了以三年制专科为基本学制,设主专业和拓展性专业叠加的复合式专业平台和学习要求,“要科学设置复合课程组合。当然,专业能力仍是核心,但我们也看重对职业变迁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要培养他的复合能力,这才叫做高素质。”

  高职应建立相应评价体系

  今年9月份,深职院与深大首次联合招收的234名应用本科生正式入读深职院。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这批试点本科的高职生已经临近期末。在日前召开的大讲堂上,高职生的专科与本科之争再次成为各路专家的热议焦点。高职教育到底需不需要升格为本科?专科是否是造成高职学生断头路的主因?如何打通高职教育的上升通道?

  在王继平看来,职业教育的主体就在中职和大专两个阶段,所以他觉得没有必要在层次问题上纠缠,也不需要将高职教育升格为本科教育,“我不觉得现在高职教育会形成断头路,有很多办法可以接着上本科。所以一定要防止盲目升格,不能打着职业教育的名义,行升格之实。”

  王继平表示,如果只看重学历,就显得过于简单化,“如果只要学历,就变成了伪学历。”在他看来,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在于对高职的评价体系也有问题,“英联邦国家都建立了资格证书框架,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出现职业教育的证书。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顶层的制度上去完善。”

  王继平建议,可以向英国学习,建立国家资格框架(NQF),或者建立像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AQF)一样的评价体系,“不要简单地从学历证书上去评价,而是建立一个和学历证书等价的体系。”

  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职教育知名研究专家姜大源则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都知道普通教育是技术教育,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很多人就问,高职或者技能型人才培养还可以向上走吗?有些人就说,高职要升本,要向上走,必须从技能型人才走向技术型人才。这就逼迫我们去思考,技能是低于技术的吗?”

  在姜大源看来,技术和技能并不是层次的关系。他以使用手机为例表示,技能很低的人就拿它打电话、接电话,但技术高的人,能把它的1000项功能创造性的使用,“从一个遮蔽的状态到去蔽的过程,由谁来完成?有多高的技术,一定有多高的技能。有人能设计宇宙飞船,就得有人会制造和使用宇宙飞船。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能也不断跟进,水涨船高。”

  “所以,更多的高职应该既有专科,也可以有本科。”姜大源认为,如果不给所有的高职这个机会,那就说明教育不公平,“不过1300所高职都升本也不现实,应该有先后次序,设置门槛,逐步推进。我建议欠发达地方和像深圳这样改革的前沿要优先考虑。”

  “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企业层面”

  今年10月份,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编著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该报告显示,2011年,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着力点,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截至去年底,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比例达到8.1%,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由校企共同开发的比例为12.5%,均比上年有所提高;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人数达到5.8万人,比上年增长20%。

  今年以来,深圳高职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今年上半年,深职院与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开办的“天虹实验班”开班。9月份,深职院管理学院与百丽国际有限公司华南区分公司的“校企订单班”在深开班,则开启深化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面对层出不穷的校企合作,不少家长[微博]和学生担心,重视企业参与,是否会忽视学校教育,从而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当日的大讲堂上,对于校企合作这一高职教育的典型模式,多名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引用已故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话表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结论是必须跨界合作,必须校企合作。”

  姜大源也认为,校企合作仍是今后高职教育的主流方向。但对于目前出现的一些校企合作的模式,他也深表担心。姜大源表示,现在有些校企合作打出的口号是“零距离对接”,企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人,“但所谓零距离就要打个问号,什么叫零距离对接?如果企业倒闭,就是零距离失业吗?”在姜大源看来,高职教育一定是以企业的需求作为起点,但却不能仅仅停留在企业层面,还要关注学校,“一定要跳出企业、跳出技能。”

  “企业以盈利为天职,学校以育人为天职,一个要盈利,一个要育人,一个强烈的针对性的需求,一个强烈的普世性的需求,如何实现双赢?”姜大源认为,关键要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架设一座互通跨界的桥梁,“职业院校的文化是融入了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而不仅仅是企业文化,也不仅仅是校园文化,它是跨界文化。”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