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馆长”被虐死背后的生命教育缺失

2013年07月17日10:34  燕赵都市报    

  校园内虐杀动物的现象屡屡出现,在社会上激起一次次波澜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生命伦理教育迫在眉睫没有反虐待动物法,虐待和残害动物的行为就不可能得到有效遏制

  不久前,清华[微博]大学[微博]发生校内虐杀动物事件,一只在校图书馆活了3年、被广大师生称之为“猫馆长”的猫,7月5日清晨发现被虐杀,此事一时引起广泛关注。

  包括石家庄一米爱流浪猫救助团队、邯郸小动物保护网在内的全国64家国内外动物保护组织就此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加强生命关怀教育,呼吁动物保护立法,共同为减少动物虐待、动物虐杀而做出努力。

  7月13日,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动保网、绿野方舟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就此事件召开《从校园动物虐待事件频发看中国生命教育的缺失》学术研讨会。

  校园虐杀动物令人忧虑

  清华大学草木葳蕤的校园里,一片祥和气氛。正值暑假,许多外地的旅游团来此观光,游客多是学生和家长[微博],在国人心中,这是一块令人仰望的圣地。

  校图书馆前的小树林里,有一处外人无法注意的小坟茔,“猫馆长”就埋在这里,几天过去了,小土堆前还散落着祭奠的水果和尚未枯萎的鲜花。

  一场题为《从校园动物虐待事件频发看中国生命教育的缺失》在“猫馆长”坟墓不远处的清华新斋楼上举行。主持人、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蒋劲松副教授神色肃穆地说,今天的讨论会还可以用另一个题目———“猫馆长追思会”。

  会上,清华小动物保护协会的学子宣读了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首都爱护动物协会等64家国内外动物保护组织的联合声明,呼吁加强生命关怀教育,呼吁动物保护立法,共同为减少动物虐待、动物虐杀而做出努力。64家动保组织也包括来自河北的石家庄一米爱流浪猫救助团队、邯郸小动物保护网。

  全体与会人员为“猫馆长”默哀三分钟,在播放清华学子们制作的有关“猫馆长”的视频时,许多人泪花闪闪。

  清华园内举办这样的研讨会绝非一时冲动,无独有偶,200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的事件同样震惊了整个社会。

  近年来,校园内虐杀动物的现象屡屡出现,北京、武汉、厦门等高校内接连出现的虐杀流浪狗事件,在媒体上激起一次次的波澜。

  一名与会专家说,大学校园里频频出现这样的事情,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以清华为例,在一般人看来,清华大学的学生都是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在学业上都是尖子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虐待动物的事件,是让人非常痛心的,我们不能不深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悲剧不仅发生在校园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资深会员、北京绿十字绿野方舟理事长于凤琴感慨:更可怕的是,孩子们从小就没有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的教育。

  于女士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到过许多省份,一次在湖南湘西,遇到有很多孩子嬉笑着围成一团。她也很好奇,走到跟前才发现地下放着一个篓子,里面装着几条蛇,几个成年人正在杀蛇,而那些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人哈哈大笑。

  另一次,她在江西做野生动物伤害调查时,有一个广东的老板在某个县收购野生动物,好几个小孩提着松树、青蛙、小鸟来卖。其中一个小女孩提着一只白面鼯鼠,这个动物非常可爱,它的习惯是白天呆在树上,夜里行动。于女士曾经专门到台湾去拍摄白面鼯鼠,用了三个晚上,结果这次在江西发现了。

  她对小女孩说,你卖了多少钱?小女孩说10元。她说,我给你20元,你再把她买回来可以吗。开始小女孩还挺扭捏,怕失信于动物贩子,看得出这是个诚信的孩子。最后在于凤琴的劝说下,小女孩把白面鼯鼠买了回来。于凤琴又鼓励她,再给你加10元,咱们一起到山上把它放掉吧。小女孩不太情愿,问为什么?于凤琴就说,它有妈妈,你也有妈妈,你回家找妈妈,可它找不到妈妈会伤心的。小女孩就说了一句话,我是人,它是白面(鼯鼠)。言下之意是人可以有妈妈,而动物是没有感知的。

  于凤琴说,现在的教育条件、教育资源和父母的文化程度比过去强很多,但是孩子所受教育中对于生命敬畏感的缺失,让人无法容忍。如果这样下去,这些孩子十年二十年后成长起来,动物保护的状况很可能会更加严峻。所以,对下一代的那些孩子,包括幼儿园的孩子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生命伦理教育迫在眉睫,这种意义远远大于救几只猫救几只狗。呼吁动物保护的宣传工作从刚会说话的娃娃抓起,从小就让他们对动物有感知、对生命有敬畏、对自然有尊重。

  生物课与动物实验

  清华大学蒋劲松副教授说,现在的教育体制中,对生命尊重的教育是缺失的。许多国家对实验动物也在保护,比如英国学习外科的医学院学生,学习阶段已经不再用动物活体解剖实验了。包括哈佛、斯坦福、耶鲁在内的超过90%的美国医学院校已经废除了用活体动物教授基本的人类生理学、药理学或外科概念的教学方法。可是,国内很多中学的生物课还在解剖动物。很多人告诉我,本来很喜欢生物,但是为什么不学生物,就是因为在生物课上要拿生命做实验。

  蒋劲松说,去年我到协和医科大学给博士生硕士生讲课的时候,就有同学站起来说,做实验要尽量减少动物的消耗,尽可能用其他的方法来替代动物实验,尽可能要让实验动物生活的条件优化,这是3R原则,这是世界上通行的生命科学原则。但这个原则在中国很难落实。

  在国际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有医学动物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你在实验当中尽可能做到了少用动物,尽可能改善实验动物的生活状况。中国的医学学者发表了那么多文章,也就是说这些文章都得到了动物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实际上很多研究机构里的动物伦理委员会“形同虚设”。

  蒋劲松说,医患矛盾事件频发自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在一个糟糕的动物伦理观念下,对生命如此漠视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医学工作者和医生,在对人的伦理关怀上,让人相信没有任何的问题恐怕是靠不住的。

  虐待暴力事件背后的隐忧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的田松教授表示:人对弱小动物的无端虐待,是内心深处的冷漠、空虚与恐惧的外化。人失去了对于其他生命的感同身受的能力,也便失去了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对于自身的存在感。校园动物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反映了我们当下青少年整体心灵状态的严重缺陷,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严重缺陷。

  欧美专家长达2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动物虐待与家庭中的其他形式的暴力很有可能一起发生,以展示对其他人的控制行为,比如抢劫、袭击、强奸、防火、谋杀等违法犯罪行为,研究表明目睹暴露在暴力环境下的儿童,很可能成年期变成施虐者,去复制他们童年期所看到或经历的暴力情景,虐待动物者成年后发生暴力伤人的机会是其他人的5倍。

  来自荷兰的心理学专家阿门荣根对此深表担忧:动物虐待是儿童接触暴力和虐待的警示标志,是其他家庭成员受到虐待风险的警示标志,是儿童反社会行为的警示标志,也是成人犯罪行为的警示标志。校园发生这样的事件应被高校管理人员密切关注,并对施虐者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

  蒋劲松说,在厦门市,许多中小学已经把保护动物安排为教材,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受到动物保护的教育。最近,我参加了厦门一个动物保护主题的夏令营。初中生知识肯定没有办法跟清华大学本科生相比,但和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初中生交流的时候,在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上,发现他们对其他生命的理解能力甚至比本科生更强。因为孩子没有受到成人世界的污染,如果很早就接受了动物保护的观念,一个纯真的心灵往往能够感受到我们成人所感受不到的东西。

  呼吁反虐待动物立法

  “猫馆长”被虐杀后,清华的动物保护志愿者发现有人曾在网上留言要杀死“猫馆长”,还发现了留言IP。但随后“破案”终止,因为要调阅好多教室的监控,工作量巨大。而且,即使找到了凶手又如何?

  几年前,清华大学刘海洋虐熊事件司法审判的时候就非常尴尬,因为找不到适用的法律,最后只能用“破坏公共财物罪”轻判。

  与会专家说,对于可以感知痛苦的生物,在中国其实没有一个应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在法律上就不能够给它强有力的保护,而对动物进行虐待的人也就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惩处。这样就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些人本身也是受害者,也许他们过去受到什么人的虐待,或者心理上有某些疾病。保护他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这样的一些行为应该受到惩处,不应该延续下去;然后再向他们提供心理帮助。但是,因为法律的缺失,没有办法制止这种行为,所以接下来的一系列举措也就没有办法进行。

  山东大学[微博]哲学系郭鹏教授表示:没有反虐待动物法,虐待和残害动物的行为就不可能得到有效遏制。立法禁止虐待动物,是维护人道社会的基本条件。这样的法律除了制止残害动物的暴行,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正当权益。反对虐待动物的暴行与反对虐待人的暴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英国人在一百九十年前就立法禁止虐待动物,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没有反虐待动物法的国家。立法反对虐待动物,不仅是反对针对动物的暴行的需要,也是维护我们的良知和免受精神虐待的需要。因此,强烈呼吁政府尽快出台反对虐待动物的法律。

  蒋劲松说,在这些事件中,有人说你们只关心猫和狗,不是这样的,其他动物都是一样值得关注和保护。之所以关心猫和狗多一点,是因为它们跟人类关系紧密,我们平常只能接触到这些动物,比较容易对其进行保护。其他的野生动物、农场动物同样有这个问题。我们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反对虐待动物的法律。反对虐待动物,不仅仅关系到动物,也关系到我们对暴力的态度,这是维持整个社会健康和谐的一个基本原则。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