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真正的读书人不需要“仪式感”

2017年03月01日 07:59 中国青年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真正的读书人不需要“仪式感”

  每个人读书都有一定习惯,但习惯未必就是“仪式感”,非要将某种习惯往“仪式感”上附会,就近乎矫情。

  最近,不少高校陆续开学,对于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大学生们来说,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成了他们的首要问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如今有些大学生在准备学习的时候,还要有一些“仪式感”。比如有的学生每天出门上课、自习前都要化妆,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厅学习。(中青在线2月26日)

  学习需要“仪式感”吗?或许需要,但我觉得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之前的准备程序。正如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在《夜晚的书斋》中 所写的:“为了让我夜间的想象灿烂开放,我必须把各种感官都动员起来。闻到书架的木头味,包书皮革的麝香味,记事本发黄纸页的酸味等等。这样我才能够入 睡。”真正潜入到所读之书中,各种感官与书本互动起来,这才是一种货真价实的“仪式感”,虽然它看起来比较奢侈。

  古人讲“焚香沐浴为读书”,但我更认同“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说法。真正用功之人学习是不分场合的,随时随地抄起书、拿起笔,兴之所至而已。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还要来个“小轩窗正梳妆”,我觉得这是在逃避学习。

  当然,大学生学习前营造“仪式感”,也可能因为被现实条件胁迫。尤其是电子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很难不受其影响。持续学习一个小时而不“搭理”手机,这样的人不多。所以,有些备战考研的人,为了保持复习状态,故意不带手机,或者干脆停掉流量。

  每个人读书都有一定习惯,但习惯未必就是“仪式感”,非要将某种习惯往“仪式感”上附会,就近乎矫情。而且,习惯往往是工作所迫,与罗曼蒂克式的“仪式感”完全搭不上边。比如为了写论文,若非作者藏书够多,否则只能去图书馆。

  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让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他们追求个性化,少了带领家庭走出贫困的道德压力,更注重自我感受。这在物质相对匮乏的 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他们多数人考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脱离农村,端上“铁饭碗”,除了争分夺秒的学习,恐怕没有心情去改善外在形象。无疑,时代给了大 学生追求学习“仪式感”的条件。

  但我还是想说,读书学习需要郑重其事,但不能只在表面花心思——一个真正热爱学习、喜欢读书的人,能利用的不过是碎片时间,哪有时间容你慢悠悠地扑粉化妆营造一个“仪式感”呢?

  文/唐亚华

(责任编辑:王淳)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教育官方微博 返回首页

新浪教育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2850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7883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最新
新浪首页我要评论分享文章回到顶部
关闭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