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邮件 搜索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 正文

李敖笔下的谭嗣同

http://www.sina.com.cn 2001/06/12 18:40  新浪文教

  新浪网友:nan__nan

  和余秋雨笔下的魏晋时期的文化风云人物一样,李敖的谭嗣同是李敖的偶像,或者说,是他心中的一种最完美的形象。所以,即使谭嗣同在历史长河中激起了一片浪花后就立即逝去,即使我们在各种史料、学术论文中都难觅谭嗣同的踪迹,李敖还是在寻找,寻找他心中的那份激情和历史上的那个人对这份激情的回应。

  于是,《北京法源寺》中的谭嗣同已不是历史上的谭嗣同,从法源寺开始政治生命的谭嗣同是一个时代、一种思想的代言人。他恃才傲物,他平易近人。他是那个矛盾的时代下的矛盾的产物——如同李敖;他有一身豪气,壮志凌云,最终也算死得其所。他和李敖一样都是“最有勇气的人”:尽管“像玻璃窗户上的苍蝇(尽管他们不是苍蝇),前途光明,没有出路”,他们“还是做了”。他们都在黑暗的时代下寻找光明,在阴沉的天空中寻找曙光。于是,两个人在不同的时代,在时间与空间的隧道相遇了。

  他们的相遇激发了最爆烈的火花,这些火花又借着李敖的笔跃出隧道,把那座苍老的古寺,把那位出了世又入世的佘和尚,把一个活生生的谭嗣同和那个被一个老太太搅得乌烟瘴气的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些纸上。于是这些纸就已经不只是纸了,它们就是那个时代和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那些人。而李敖也就不是李敖了,李敖在那些纸上,在那个时代里,他是那些人中的一员,他,叫谭嗣同。

  多年来,中国理论界认为戊戌变法运动在本质上是反动的,所以它失败了,应予以贬斥。可是李敖笔下的谭嗣同的独白使我们理解到他对这次失败的推崇,一次因失败而成功的变法,一次若成功则失败的变法。这就是谭嗣同,一个矛盾的谭嗣同;这就是李敖,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真李敖。

  李敖对谭嗣同的思想作了新的诠释:谭嗣同不是为改良而是为改革而死,他一直在为之努力的事业不是改良而是改革!没有改良的斗争过程,就没有改革时的群情激奋的社会基础。矛盾的时代成就了矛盾的谭嗣同,也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才使他的大义成就了中国新时代的来临。谭嗣同不要轮回,所以他要高呼“死得其所”在他将死的时候,尽管他“无力回天”。因为“天”是不能回的,只能开创。他死了,但他的心在,于是他回不了天却可以再闯出一片天,不是他的肉体,而是他的灵魂他的精神——从他的颈部喷射出的鲜血写在后来者心中的思想——他,与李敖,殊途同归。

  李敖的谭嗣同不怕他是为革命而死但革命党人不承认,他认为他是他就是——我行我素的谭嗣同,特立独行的李敖。

  谭嗣同不在乎别人眼里的他的形象,他只要做他自己,他只要自己理解自己。这就是谭嗣同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康、梁二人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境界。他只要自己认为自己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就足够了。

  但是,他又要让别人——尽管是很有限的人——了解自己。这不矛盾。了解不是理解,了解一个人不等同与理解他——如同很多人了解李敖,了解他的乖戾,了解他的个性却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感一样。谭嗣同要的只是一个了解,至于理解——他不奢求。

  谭嗣同是一个特殊的人,他可以和朝廷命官议论政事,他也可以与镖局的兄弟们推杯换盏;他维护着清政府的统治,尽管他知道这个政府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他和康、梁二人共事,却比他们更具有清醒的头脑,更具有敏锐的认识。

  康有为一直窝在书生的圈子里,他清高,他听不见看不清人民的不理解的言论和麻木的表情,他不知道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最有力的武器最坚固的后盾,无论他做什么。谭嗣同明白,所以他要用他的鲜血唤醒处于迷茫中的大众,用鲜红的血光照亮中国发展的道路,但是,他知道,他唤不醒康有为。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谭嗣同被康有为、梁启超骗了,骗的很惨。康、梁初期的感动了谭嗣同的理论中有很多很先进的地方,如果真的实施了,也确实会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但问题在于,无力的光绪实在负担不起这样一个重担。于是他们退却退却再退却,离初衷越来越远可是康、梁却浑然不觉。于是,因清醒而可悲的谭嗣同被迫沿着这条他无奈而又无力改变的路挣扎着走下去,最后,他倒下了。或许,他无力回的天是康梁的初衷:立宪,兴民权,开国会,一切一切美好的设想,一片一片最美的天空。可是,他回不去了。他用幽怨的眼睛最后瞥了一下那片已远离的天,走了。

  李敖舍不得谭嗣同,舍不得与他一样“冷眼白尽世间相,漠然无语傲群生”的谭嗣同。所以,他让谭嗣同对梁启超说:“卓如,别以为我死了,我没有死,我在你身上,我是已死的你,你是没死的我,你的一部分生命已随我一同死去,我的一部分生命也随你行影长生。”所以,谭嗣同的生命延续了,潭复生真的复生了;于是,梁启超醒悟了,写信给他的康老师,让他的死不悔悟还自誉为先知的老师“息影林泉,自娱晚景”,而他自己则要“继往开来,以报恩师”。他继的是谭嗣同,他开的还是谭嗣同。

  于是当梁启超终于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的时候,当末代皇帝灰溜溜的搬出紫禁城的时候,谭嗣同笑了,桀骜不逊,无声的看着那个时代的那些人们忙碌着,看着自己延续在梁启超身上的那部分生命,看着伏案的李敖。

  李敖也正看着他。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金庸客栈】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李敖落泪:我一生下就是亡国奴(2001/06/12/ 18:36)
李敖:论难养的“台湾”(2001/06/12/ 18:34)
大陆记者首访李敖:他们没有资格做敌人(2001/06/12/ 18:20)
大陆记者首访李敖:我是个讲是非的人(2001/06/12/ 18:19)
李敖 和他生命中的 颜色片段 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订阅手机短信头条新闻天天奖多款时尚手机!
最新推出足球经理游戏--风云总教头之甲A
为漫画梦找一个家-漫画作家专栏闪亮登场!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2001高考志愿填报技巧指南-考生报考好帮手!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谁是最美的新娘:网友婚纱靓照大比拼!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