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6月28日,一则“价格表”张贴在了沈阳一家便利店的门前,标价30万叫卖公务员岗位。称只要能过线,什么岗位都能办。相关部门表示,此为骗局。
对如此明码标价、大张旗鼓叫卖公务员岗位的拙劣叫卖招数,笔者大抵不反对相关部门“此为骗局”的定性,抑或更相信这就是一场纯粹吸引眼球的恶搞炒作。不过,笔者抱此态度,并非被“公务员考试公开、公正,并有严格的考核程序”之类官腔说辞说服,而是和多数对此事“心有戚戚焉”的网友一样,更倾向于认为公务员岗位不是没人卖,只是以广告方式叫卖,除非卖家脑残或有意为之,显然低估了公务员岗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稀缺程度和售卖方的智商。
当然,我们不否认公务员招考的整体公正性,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公务员招考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笔试后”环节,招考者和考生的权钱交易目前为止还未完全绝迹。“必须通过笔试”、“中间人”、“办不成退钱”,该事件中,记者同售卖方的交涉过程传递出的这些关键词,与传说中的公务员招考权钱交易“潜规则”何其相似?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也常常听说某某花钱通过了公务员面试,或者谁谁因为钱没送到,笔试成绩很高却在面试中被淘汰吗?
如果说经验和常识尚不能取代真凭实据,一些亲历者的现身说法也许感情用事,不能完全作为判断公务员招考存在黑幕的依据,那么,去年被媒体曝光的“湖北潜江公务员招考集体造假”丑闻和今年早些时候刚刚浮出水面的“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公务员招录‘人情名单’”,无疑用铁的事实证明公务员招考“潜规则”一直就不曾停歇其对社会公平的鲸吞蚕食。尤其是后者,不仅有所有考生笔试、面试的原始成绩,还附有哪些考生是谁的亲友,有谁打过招呼等信息,更是以触目惊心的方式让公众见识了公务员招考过程为违规操作预留有多么宽广的空间。
一则堂而皇之叫卖公务员岗位的广告,并没有因其显而易见的弱智色彩被公众瞬间遗忘,而是不断撩拨公众的心弦。通过网上舆论,笔者注意到,拥有如此“能量”的与其说是这则广告,莫如说是其反衬之下高智商、高隐蔽的公务员招考“潜规则”,是其背后不尽如人意的公务员招考现状。因此,设若报道中的叫卖广告激不起相关部门彻查的兴趣,那么唯有期待该新闻促使人们反思,本应该更公平公正的公务员招考,如何才能更加公平公正?(记者 赵登岩)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