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三章第二节 申论方法论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 17:19   华图公务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西方有一流传的故事: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虽然有夸大的成份,但却说明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出一种连锁反应模式,前面的一个功能性的环节会在连锁反应之中而产生另一种功能环节。申论策略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把申论的写作解构为四个环节:阅读材料、进行概括、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前面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后面环节完成的基础,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做好,才会有好的成绩。具体来说:

  1、阅读材料。这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这一环节是完成其他环节的前提条件。从材料中获得对其中主要问题的认识,并深入地思考才能获得对现象的本质认识;才能把握事件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才能完成第二步——准备概括总结问题;而后针对主要问题,就给定材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完成第三步——提出对策。而最后的论证更是建立在以上各个环节的基础之上的。

  2、概括总结。这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对材料的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给定材料反映的主题或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等是这一环节所要完成的任务。它一方面是阅读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概括主要问题的完成情况将影响提出的对策的质量,影响论证是否有扎实的立论基础。

  3、提出对策。这是申论的关键环节,它是针对前面概括出的问题而言的。前面概括出几个层次的问题,分析出哪些原因,就要相应地提出几个方面或几个层次的对策方案。

  4、进行论证。在这一部分,应试者要充分利用给定材料,扣紧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与观点。这四个环节前后衔接,互相呼应,共同构成“申而论之”的整体。阅读、、概括环节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对事物、现象获得本质性认识,提出对策环节是要在认识的基础上生成相应的措施,论证环节是对上述认识与措施生成的综合运用。

  我们要在申论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做到“悟道、守道”,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去处理,本章我们就具体从方法论角度讲一下申论的“策略”。   

  一、申论要达到怎样的阅读速度

  公务员难免要进行调研、写作,难免要跟浩如烟海的书刊资料打交道,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效率,完成领导交代给的任务,就是公务员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速度是做好公务员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对阅读速度的考查也就成为申论潜在考查的一个重点。因为,与概括能力密切相关的是阅读速度和能力问题。材料读不完,就理解不了;材料理解不了,概括材料内容就难以做到准确、简练。

  复旦大学顾晓明教授在《阅读的战略》一书中曾告诫当代大学生们,两眼一抹黑不能走路,但眼前亮得太耀眼也会令人寸步难行。没有信息和方法不能进行工作,太多的信息和方法也会使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我们认为,快速阅读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超高速电子计算机一样,都是时代的需要。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当选之后,就专门抽出两个星期时间,请专家来为他传授快速阅读,以便到白宫后能及时处理由总统签发的堆积如山的文件。

  申论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考验考生阅读速度和阅读广度的大比拼。申论的考试虽然时间是150分钟,但是密密麻麻七、八千字,与当前社会和政策热点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政策、相持不下的几方观点搅在一起,要想理出个头绪,还真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如果真的多看了几遍,那么,如果阅读速度慢了,后面三到四道题的思考、起草、誊抄时间肯定就不够了。

  以2008年为例,面对字数为9320字的申论给定材料,如果考生的平均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0-600字的速度,仅看一遍也得15分钟左右,如果看4遍就得1个小时,加上思考、构思、起草、誊写也实在紧张,国考申论答题总字数在2000字左右,无怪许多考生耗到最后还答不完。但是如果他的阅读速度能达到每分钟达到1500-2000字左右,那么看一遍只需要5-7分钟,看3遍也仅15-21分钟而已。因此可以看出,阅读速度对于考试成败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快速阅读联盟-汉文快速阅读等级标准(草案)》的说明,在理解率保持在70%左右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应达到每分钟1500字—2000字,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要达到每分钟2500字—3000字;在理解率为50%—60%的情况下,大学生的阅读速度要达到每分钟3000字,研究生的阅读速度要达到每分钟5000字。前者主要用于理解性阅读,理解率要求不低于70%(理解率80%-90%左右属于精读),而后者主要用于检索读物的有用信息,理解率的要求可以相对低些。

  根据阅卷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把三成熟的材料通过消化到八成熟或九成熟,那么一切都是空话,因为第一题和第二题的答案往往都来自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而不是自由发挥。同时,对策的提出也需要根据问题来回答。

  例如,2007年申论第三题采用了以前七年当中从未使用过的新题型,即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它表面看似简单,却使大量考生失分较多。很多考生脱离文中所给材料,想当然地理解“存量土地”和“地荒”的意思。比如有考生认为“存量土地是城市为了将来发展需要,通过规划预留出来的土地”;认为“地荒是开发商办妥土地使用证之后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闲置未用的荒芜的土地”。很显然,这名考生没有理解材料的意思,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看明白。这主要是因为考生没有读懂材料,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给出答案。联系全文,解释“存量土地”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存量土地”指的是什么样的土地,即它有何特征,此其一;“存量土地”指的是农村耕地还是城市用地,此其二;产生“存量土地”的原因,此其三。按照这样的思路,研读材料我们就能得出“存量土地”的正确含义:存量土地是指由于地方政府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土地措施不当等原因,不合理占用而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的城市建设用地(即理论上存在而事实上不能真正得到利用的土地)。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地荒”,参照“存量土地”解题的思路,也可以从特质、言论归属、言论产生原因三个方面解释,即地荒是开发商们的认识,他们认为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不足、缺乏),但事实并非如此,存量土地过多是出现“地荒”说法的主要原因。很多考生没能点明二者的因果关系,而它恰恰是命题者考查的重点。

  所以对于申论考试来说,考生的阅读速度应该要达到近2000字才能取得好成绩(切记,申论考试平均分30多分,是大多数人不能通过的考试)。因此,考生平时应该对注重对阅读速度的培养,加强对申论“话语体系”的认知能力,提高语感。

  二、如何提高申论的阅读速度

  根据我自己的研究和在实际授课中学员的反馈情况,我总结了以下七大技巧,可以帮助大家提高阅读速度:

  (一)形象阅读是快速阅读的一大特征

  美国学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 “千言万语不起一张图”,说明了形象信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认识。比如看同样面积的一段文字和一幅风景画,看风景画只需要一两眼就可以看清楚,而要看懂一段文字内容就比较费时的。有关专家更进一步的推算出:人们“记忆中的语言信息和形象信息的比率为1:1000”。众所周知,人们的大脑分为两半,左半脑又叫抽象脑,右半脑又叫形象脑,阅读文字用的是左脑,而欣赏自然的风景和绘画作品则用的是右脑。两者相比,看书时左半脑结束信息慢而少,若把一页书看上一眼,能记下的内容很少,因为人们看书时是局部的、抽象的去看;而看画是用右半脑接触信息快,比如人们看风景画,便会迹象画面上的大半以上内容,因为画是人们是整体的、形象地去看。当然阅读使人们也不自觉地用了整体观念,比如人们看到方框,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方框的印象的,而不是离散的四条短线,看到森林时会在大脑中记下森林的森字不是三个木子,更不是零散的汉字笔画。利用视觉这一特点,同样可以把一段文字看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如果利用人们看画的轻松心情阅读文字,也就是变文字阅读为形象阅读,那么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将会产生质的飞跃,这是经权威人士提出并证实了的理论。

  (二)快速阅读不会影响阅读的质量

  有人认为,快速阅读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如慢读收获大。其实不然,比如把一部电影分开来看,只能给人留下不完整、不连贯的印象,若连续看完则能形成完整的印象,而且更深刻。阅读也一样,连续阅读快读一篇文章远比断断续续的阅读效果好,快速阅读要比依次慢读效果好。因为慢读时给大脑也输入的是断续地慢节奏信息,大脑会分散剩余的注意力;快速阅读时人的注意力则高度集中,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文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便于形成完整印象,便于理解记忆,恰恰能获取比慢读更多、更完整、更深刻的知识信息。

  (三)无声阅读替代念念有词的口读、指读

  测试表明,用朗读的方法每分钟阅读速度仅为500-700字。考试中,念念有词的口读、指读也会导致阅读速度大为降低,无声阅读才是一步到位的阅读方法。无声阅读程序较发声阅读程序大大简化了。发声阅读程序为:目→脑-→口→耳→脑;无声阅读为:目→脑。所以无声阅读是看到文字马上认知。无声阅读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而是把整句整行的文字符号作整体识别。无声阅读时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如果阅读时仍采用传统阅读的方式,则不能做到这点。实践中,可采用限时阅读的方法,眼睛加快扫视页面的速度,集中注意力理解读物内容,使发音器官来不及发音。久而久之也可克服口读、指读的毛病。

  (四)注意力要高度集,多做逻辑提问

  在阅读过程中,应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对材料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只有这样,人们的视觉和思维才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状态,才会加快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做到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应注意:阅读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即阅读前应明白通过阅读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要获取哪一方面的知识。如:在做阅读题目之前可先看材料后面的题目,然后再阅读材料。

  在快速阅读中,我们还要多做逻辑提问。所谓逻辑提问就是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陶行知把这种提问比喻为“八位顾问”,他说:“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给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来、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在传播学的理论中,也有“5W理论”,即“When”、“Where”、“What”、“How”、“Why”。这些要素都有助于我们快速获得各种信息、理解文章的意旨,所以阅读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搜索信息上,这是快速阅读的一个前提。

  (五)抓住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是关键

  阅读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阅读材料的文字都负载着一定的信息,但并不是每个文字负载的信息都相等。一个句子常由许多词语构成,其中,有的词语是关键性的,没有它,意思就表达不清,有的则不然。文段通常也是这种情况:有些词语是关键的,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一个对文字、语段平均用力,而只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其他内容则一次带过。只有这样,阅读才会有张有弛并达到一定速度;否则,在阅读过程中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词语、句子上,不仅抓不住重要信息,还会造成视觉和脑力的疲劳,进而影响阅读速度。

  文中的重要信息分布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在记叙和描写性的文体中,单句的重要信息中一般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在科技文体、政论文体中,单句的重要信息有更可能是状语、定语和补语;在复句中,大多数偏正复句的重要信息是正句,而在条件复句中,表示唯一条件的分句则是重要信息。在文段中,文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主题句以及含主题句的文段是重要信息。了解了阅读材料中重要信息的分布状况,在阅读时便可有的放矢地捕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速度。

  (六)正确处理阅读材料中的数字、时间

  阅读过程中经常可碰到的数字、时间等比较琐小的内容,尤其在阅读科技说明文时数字、时间等内容更是比较频繁的出现,次数多了,难免混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数字、时间用铅笔给标出来,如果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要用到这些数字或时间则可以通过标记很快的查到。当然,如果是比较重要或有标志意义的数字或时间则在阅读时便应准确记牢,以免影响下面的阅读和理解。

  (七)扩大视觉幅度,进行整体辨认,减少回视

  阅读过程中人们的视线应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依次扫视,但由于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难写或难以理解的字或词语,而不得不做暂时停留或返回视线重新扫视,这便是“回视”。由于阅读材料太难而造成的回视现象是正常的,但有些读者的回视却并非因为阅读材料太难,而是因为没有养成整体认识的习惯,又不能很好的把认识过的文字流利的组成完整的语句,常常是看完后面忘了前面,不得不回视,这就大大降低了阅读速度。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应做到视线从上一行末端到下一行开头时扫视准确,不要串行。如果有扫视串行的毛病,可通过下面方法加以克服:用一把木尺把要阅读的文章左边遮住,阅读完上一行后,先预测下一行开头的文字,然后再预测是否准确。这样,在读完一行后便有了心理准备,扫视移行时便会比较顺利。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多去阅读《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理论热点面对面》等上面的文章,利用我们上面的技巧多加训练,你将会更加得心应手,你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大的提高。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公务员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公务员 申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