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就历年国考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概括类、原因分析类、对策类和论证写作类的题型,变化很小。而新题型却不断涌现,让许多考生无所适从。
一、近年国考申论新题型概览
申论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加强了对细节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对重点材料的重点把握。如2007年国考申论中的新题型主要有:
二、“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材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15)
三、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材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德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作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
2、根据,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
四、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10分)
2、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分)
当年出现了特定词句阐释题、影响分析题等以往没有出现的新题型,甚至还出现了实践性非常强的对策题的变式,难度颇大。
2008年国考申论的新题型主要有: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15分)
(三)1.“给定资料7”引用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10分)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作出答复。(15分)
(五)给定资料11,列出了某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通过审察题目,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国考申论的这三题都是对给定材料部分内容的考查,而不再想原来要求的那样对整体材料进行把握。这一印象在2009年国考申论的新题型得到更加明显的印证:
(二)本题仅限报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0分)
(三)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二、新题型的大致分类
1.特定词句含义阐释题
如2007年国考申论要求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2008年国考申论要求对“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这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2.影响阐释题:
如2007年国考申论要求概括整治排土场等场所的目的和意义。又如2008年吉林申论第四题(甲类):材料中提到了“自主权”的问题,请分析司机们“要求拿回自主权”的意义。
3.观点与态度分析题
如2009年国考申论要求对“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这种观点,谈谈你的理解;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又如2008年山东申论第二题:给定资料4提到“有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如何看待“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这个问题的?
4.其他分析题
如2009年第二大题第1小题:对“给定资料 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又如2008年江苏申论第二题:"给定资料5"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的生活感受。请您对这则资料所蕴涵的"中国制造"的有关现象与问题,作出必要的分析。(内容不少于四个)
三、新题型的基本特点
1.题型的新颖性、灵活性:问题形式不一,角度新颖,提供的材料没有确定的形式,有些是重大社会现象,有些是具体的语句观点。
2.对象的现实性、综合性: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旨在评价应试者的综合能力。
3.答案的不确定性:此类试题着重从观点的正确性和阐述的逻辑性考查考生综合能力,对具体的实践能力的考查并没有具体评分标准,因此阅卷标准上常常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新题型解答能力的培养
申论考试题型还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怎么办呢?根本上还是要不断提到自己的解题能力,尤其是综合分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身份要恰当。叙述的角度,就是作者以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口吻、身份在文章中出现。只有按照题目给定的身份和角度,才能准确概括主要问题,恰当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考生必须认真注意,因为在近几年的申论考试中出现过这方面的问题。
2.审题要准确。无论是反映观点还是态度,题干都要借助于文字来完成这一任务。那么首先要读懂文字,但有时观点、态度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隐含在文字之中,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或是用比喻义,或是用双关义,所以要结合背景材料,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其言外之义,准确理解相关观点和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去思考、判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3.概括要全面。一般情况下要将所有问题的表现、造成这些问题的所有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所有对策都要概括进来。在概括的时候要遵循同类合并异类罗列的原则。要将关键词句都囊括在概括后的句子之中。叙述的时候,六要素(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要全面。在通常的叙述中要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但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原因和结果是事件的起讫点,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完整、交代才清晰。在这些要素中,交代时要简略,要突出其与人物、事件、中心的联系的一面,而对人物和事件,则要进行细致的叙述,因为这二者是叙述的核心、重点。
4.思路要清晰。材料有了选择和加工,要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表现主题或中心,还需要一定的顺序来组织,这样,才会给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感觉。一般说来,分析任何申论问题,都逃不过“问题-原因-影响-对策”这一基本思维(当然有时会稍有变化),这是公务员工作的基本思维。
5.态度要明确。这是综合分析题的首要前提,无论是对材料中的观点还是现象的分析,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表态,无论是基本赞成还是基本反对都要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不能在叙述中模棱两可,让人感觉你很圆滑。
6.表达要精炼。要简要、明白,用词不追求华丽,不堆彻词语,句子结构不杂糅,不出现歧义,中心明确不节外生枝。申论考试完全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因此,表达方式应以陈述、说明、议论为主,以充分表达自己概括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风力求质朴,语言力求简明,抒情、描述等表达方式在此应慎用、少用,或者不用。
不发展就是落后。这句话对于申论考试来说也是如此,这就意味着新题型还会在未来考试中不断涌现,我们不可能对其有一个明确的预测。对于任何新题目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方法。因此,对于参加2010年国考的考生来说,现在培养自己的能力,正当其时。遇到新题型,不必心慌,也不必灰心丧气,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问题-原因-对策这两大解题思维,多数新题目都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