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我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而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随后日方登船检查。巡逻船部分受损,没有人员伤亡。我国籍渔船和日本巡逻船均未沉没。
2010年9月25日,被日方非法抓扣的我国船长詹其雄乘我国政府包机安全返抵福州。
日本日前宣布放回我国船长,但由中日撞船事件而引发的风波却并未就此平息。中日撞船事件发生至今,已演变成中日国家力量的角逐。随着我国总理温家宝在纽约高调发表讲话,日本方面显然已经感受到了我国强硬的决心,因此态度有所放软,表示将尽寻求一切可能性打开僵局。事情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到了中日双方静下心来思考,置于死地而后生之后,双方应如何理性处理双边关系中一些敏感议题的时候了。
那么,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件事?
【解析】
(1)首先必须指出,此次撞船事件,虽然在“谁撞谁”的问题上尚无一个可信的版本,但日方没有使用外交途径来处理这一争端,而是直接动用国内法的司法程序,是导致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日方的这一做法,虽然从日本角度看,是其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立场的翻版,但从国际的角度看,却是破坏了三十多年来在中日领导人之间就钓鱼岛问题达成的某些默契和共识,开启了一个恶例。
(2)不论是日方内部还是国际上其他一些大国,如美国,都认为我国对此强烈的反应是在测试日方的底线。如果说,这些“阴谋论”思维是导致日方此次错误研判局势,并采取国内法强硬措施的直接导火线,那么此次事件的深层原因则是我国崛起背景下,双方安全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双方信任感的日渐下降。毋庸讳言,近年,中日在地区,尤其是在海上的力量博弈日渐增多;双方关系调适的过程本来就错综复杂,安全格局的博弈更增加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
因此,现在十分迫切的是,双方必须透过这一事件回归理性,尽量剥离战略博弈,还钓鱼岛问题以主权争议本貌。中日应就钓鱼岛“互信机制“展开探索。
(3)以此次撞船事件为例,日方纵有一万个疑虑和担忧,但不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此事,而是将之提交日本国内法的司法程序,就是使矛盾激化的主要导火线;而且在我国不断升级的抗议之下,日方依然强硬如故,强调司法独立,并要求我国冷静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将抗议从口头上升到实质性的物理举措,既为无奈之举,也是以强硬迫使日方返回理性的重要环节。
(4)现在的问题是:要求日本放人,显然不是我国此次强烈反制措施的终极目的;日本此次动用国内法,既然开了一个恶例,那么日本放人之后,如何斩断此次恶例的示范效应,才是未来我国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一般说来,作为东方民族的中日两国,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私人情谊和沟通管道,往往是决定双方能否达成默契和共识的重要前提。但现在这些前提和管道似乎都不明显,尤其是日本目前缺乏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菅直人内阁对华倾向又较强硬,因此在尝试拓展“水下管道”的同时,以强硬促使日方回归理性,恐怕还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日的基本基调。在这方面,依次设定的目标应有两个:一、迫日放弃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的立场;二、迫日放弃动用国内法处理类似争端的做法。
(5)以日方目前的认知和立场而言,显然不可能放弃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的立场,也不可能放弃动用国内法处理类似争端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做好中日关系在短期内大幅倒退的思想准备,尤其切忌出现之前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的惯常现象,即几个月后,实质性问题一个没有解决,但双方往来却已悄然恢复。
中日关系调适期的“互信机制”是终极追求目标,但建立这一“互信机制”的道路却必然伴随着适度的压力和强硬。
我相信,在“发展与和平”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中日双方关系未来的前景是美好的。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