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考”青年人真的有选择权吗?

2012年10月25日11:27  青年时报 微博   

  众说国考(时报记者 黄一刚 整理)

  “国考”门槛不妨低一些

  河北省涿鹿县委组织研究室副主任闫华:156个职位无人报考,真的是“条件艰苦”的原因吗?窃以为不是。依我看来,还是限制太多、门槛过高,使许多报考者望而却步。看看这些无人报考的岗位,各种条件限制确实也不少,年龄、学历、基层经历、专业等各种限制一样也不少,而且有一些职位要求必须是硕士、博士。许多优秀人才被挡在各种“条件”之外。不符合条件,自然也就没人报名了。选拔人才选的是才能、是能力,不是“条件”,为何还要事先把条件设好去“框”人才呢?这无异于“刻舟求剑”啊。

  面对“国考”,青年人真的有选择权吗

  时事评论员刘文嘉: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里,职业本身成了公务员[微博]们最重要的救济渠道。对其中的一些人而言,它还不仅仅是救济渠道,更意味着某种圈占社会资源的可能性。在阶层凝固和上升渠道有限的国情下,类似的机会其实相当珍贵,国考之“热”顺理成章。这正反映着公众对于中国现状的基本认知,对于掌握资源群体的清楚了解,以及对进入这个群体的急迫和焦虑。职业选择基于个人理想,也基于制度引导,在一个以“官”为大的环境中,如何能指望人才自然流向“开拓性与创造性”的工作?而在资源分布失衡、社会保障因人而异的社会里,青年人又有多少事实上的自由选择权呢?

  “国考热”不可能持久

  《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石述思:那么多优秀人才怀着分享公务员背后红利的心态,积极投身国考,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短视的。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幸进入官场,在工作不自由、劳神、诱惑多、有风险的状态下苦熬多年,还没有来得及分享权力带来的荣耀和实惠,却深陷被裁撤精简的困境,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一个全民热爱当官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最热门的考试是“国考”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国考热”并不意味着当官热

  华图教育[微博]公职研究院院长顾斐:“国考热”折射了国人普遍以“仕途”为第一选择的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偏颇之处。从深层次看,更多的报考者其实还是把“国考”作为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机会。换言之,大家热衷于“国考”,只是由于公务员是一个福利相对较好的稳定就业岗位,成为一个基层公务员,其实离“当官”还有很遥远的晋升之路。

  政府须清醒面对“国考”的巨大成本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先从公务员的使用看,过高的超越公务员岗位所需的录用条件,导致社会人才和资源的无谓浪费。像我国有近一半的博士进入各级国家机关,无疑是国家宝贵教育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再从公务员招录过程以及事后培训看,经济成本巨大。曾有学者计算出用于每个招聘职位的平均成本在2.6万元左右。而这还只是招聘一个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普通公务员的成本,也非政府直接财政投入成本。最后,还有一个隐性的社会成本也要引起关注,这就是,当公务员热引发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打破脑袋进入政府时,会造成社会的生产和创新严重不足,从长久来看,导致国家失去创新力。总之,对“国考”的巨大社会成本,现在来看,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并未有足够的清醒认识。这是很危险的。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职位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