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性教育,告诉孩子同性恋到底意味着什么
李敏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普遍能够得到保证,生活压力和负担小,因而考虑的东西也容易不现实。同时,他(她)们也会试图通过对这些不现实的东西进行实践来寻找充实感,通过感官刺激来达到自我满足。
“虽然大学生与青春期青少年相比,在心理上相对具有优势,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抵抗能力、判断辨别能力仍然是不成熟的。对于高校同性恋群体,预警式教育、疏导、治疗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她说。
李敏建议,首先,应鼓励高校性取向不太正常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与校内的心理医生或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其次,社会舆论对高校同性恋群体持“包容”态度是对的,但绝不能形成纵容的氛围。此外,最重要的是,应在青少年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性教育的宣传力度以及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工作,让青少年尽早明白“同性恋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学者指出,尽管同性恋学生在高校内的环境是相对宽容的,但从国内大环境来讲,同性恋在许多人眼中仍然是“被排斥的群体”,这直接造成同性恋者的父母家人会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而周围多数人对当事人的态度也是不宽容的——这些很容易造成他(她)们对社会的怨恨,最终以极端手段来报复社会。
一位社会学家称:“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同性恋是最受争议的群体,合二为一的高校同性恋者,应该被社会关心,避免其成为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