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死亡教育”有必要但要审慎进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8日 09:50   中国青年报

  “死亡教育”有必要但要审慎进行

  云南省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赵白帆认为,对于“死亡教育”,家长要有一个接受过程。在中国文化里,死亡话题是一个禁忌,无论是对孩子和行将就木的老人,人们都避讳这个话题。在家庭中,成人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死亡”,主要是防止他们由于目睹死亡或听到死亡而引起焦虑、恐惧和不安。但物极必反,过度的禁忌却使孩子对“死亡”产生了神秘感和好奇心,甚至会带给他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的信息,误认为死是一件轻松、随意的事,甚至可能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生命。比如,一个品学兼优、看上去开朗的学生,有一天竟写下了遗书:“如果你们再逼我,我就只有一条路——死”,老师和家长大惊失色,结果这个孩子却说是闹着玩的。

  更令人担心的是,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时,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死亡本能”,容易把死当做一种浪漫行为,认为这是对感情忠诚的一种表达。青春期中的恋爱,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恋爱失败寻求死亡的事就不断发生。

  据赵白帆介绍,目前,“死亡教育”已经进入了很多发达国家的教育课程,他们让孩子甚至幼儿园的儿童去触碰尸体,以帮助他们了解和直面死亡,并在对死亡的观察中发问。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对死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也能促使更多的人为濒临死亡的人提供帮助,以此来减少青少年的意外死亡。

  香港的一些学校也做过类似的模拟训练。他们把12~14岁的学生关在暗室里,播放海啸录像带,模拟海啸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在海啸的惊恐中给亲人写“遗书”。

  “直面死亡要比回避死亡好。”昆明一中心理辅导老师牟洁说,由于中国文化对死亡的忌讳,造成目前很多孩子抗打击能力太弱,家里一旦有亲人去世,有的孩子甚至一度无法从中走出来,整天郁郁寡欢。

  “死亡教育不仅可以让青少年了解生命的真实过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命,成年之后以达观和超脱的态度去对待生命过程中的一切际遇,而且会让他们更加尊重和热爱生命。写遗书作为死亡教育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面对死亡,珍惜生命,也能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对亲人的爱。”赵白帆说。

  云南省著名心理学家、云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赵建新认为,死亡教育进入中小学很有必要。“成年人往往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死亡教育’并不是暗示和纵容孩子去做,而是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

  但他同时认为,这种教育和训练应该谨慎,要考虑是否适合所有的学生,因为其结果可能会加深那些经历过家庭悲剧的孩子的伤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