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小学体育改革绝非“行为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 17:47   新浪考试

  近日,有两则消息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消息一: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下发通知称,2007年4月29日上午10时至11时,将举行全国亿万学生集体锻炼一小时活动。通知还要求,集体锻炼时要邀请当地有关领导参加。(200年4月27日新民网)

  消息甫出,讥讽之声不绝于耳。且看《现代快报》的两则时评,时评一:“亿万学生一起锻炼,这么大的声势估计都够得上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这短短的一个小时,除了展示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还有什么作用呢?”时评二:“亿万人同时起跳,我都担心地球失衡,大海涨溢,高山倾斜了。是个人都知道,这一小时只能是‘运动’式的行为艺术。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傻子都知道,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这种可以上吉尼斯的集中锻炼,其实对孩子们不重要,但对大人们很重要,因为,这是政绩。”

  两则极尽挖苦之能事的时评,代表了目前民间一种普遍的心态:在教育领域,只要是政府行为,就认为是作秀。笔者以为,对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这一举动的非议是有欠公允的。因为这一看似作秀的举动却有着深刻的背景,诚如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今年两会期间做客新华网时所言:“我们想把体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们希望能够统一思想,使家长知道孩子身体好才是第一好,把健康思想的观念抓起来。孩子愿意到操场去,所以我们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每一个孩子能够每天锻炼一小时。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对于时评作者以及为数不少的公众是否了解这一行为的背景,我不敢妄加揣测,但近年来与此类似的很多对教育极其外行、偏颇的评论,我们却见得并不少。

  消息二:2007年4月25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廖文科称,在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中,将较大幅度地增加体育课时。体育课将成为高中学分最多的学科,课间操将延长到半小时。体育考试成绩不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增加,而且将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某一个省份的生源连续3年体质都落后,就要削减高校在该省份的录取比例。(2007年4月26日《北京晨报》)

  新闻刚刚见诸媒体,众多评论热闹非凡,但仍是一片唏嘘,鲜有叫好之声。笔者分析,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有不少非议属于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因为以往的确存在很多有着美好初衷的教育改革,进入操作层面后却立刻烟消云散;二是很多人认为教育部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改革方案首先就存在严重的缺陷,人们最大的担心是,“应试体育”会应运而生。

  笔者以为,民间很多人士对于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倡导的锻炼一小时的讥讽也好,还是对教育部关于体育改革的担心也罢,都表现出一种惯性思维,都是对已经由隐性走向显性的危机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都没有对当下中国青少年身体状况的一种紧迫感,以致他们还是按照思维定式,固执地认为这是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手进行的一次例行公事的 “行为艺术”。事实上,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这回的痛下决心,真正原因在于中小学体育再不进行强硬的改革,中国的未来一代将难以担当建设中国的大任。

  首先,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状况的的确确已到了最低谷,不能不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了。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质监测的数据表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1/4;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2/3,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5年高校的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些数据给国人以最强烈的警示:中国已到了必须关注青少年体质的时候了!有识之士因此大声疾呼:“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缺可用之材,军无可用之兵,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中国青少年已经不会锻炼、不愿锻炼,如果不下猛药,不采取“高压”政策、强制措施,自上而下地逼迫他们,孩子自己是不会主动走向操场的。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不锻炼,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没有时间。国家统计局调研组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起床时间,小学生平均是6:37,初中生是6:12,高中生是6:04。中学生的平均睡觉时间是晚上10:45,高三学生要到晚上11:03才睡。按照国家的要求,睡眠时间小学生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而中国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9小时18分,中学生更是少到7小时20分,高三学生甚至只有6小时58分。

  这份调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学生睡眠不足、课业负担过重的说法,也可为中国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下降找了一个切实的理由。是啊,连睡眠都保证不了,中国孩子又哪里有时间来锻炼身体?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陕西省近日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的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够1小时,64%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很多学校里,“跳马”这样的器械早已淡出,双杠、单杠在很多学校就是摆设。即使给孩子锻炼的时间,他们也只会选择“魔兽”之类的电脑游戏。笔者近日抽样采访了长春市的部分学校,亲眼见到很多被教师“逼”向操场的孩子们,他们最起码的体育活动能力让人瞠目结舌:跑步身体极不协调;玩篮球没有人会跑三步上篮,一运球就走步;拿着足球不知所措,没有人会颠球。从事青少年体质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把现在的青少年体质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

  由于青少年不喜欢锻炼,不会锻炼,也就必然导致了他们对体育的恐惧。据2007年3月21日《信息时报》报道:2007年广州中考体育考试项目首次由200米取代50米跑,不少初三学生担心成绩,纷纷在网上咨询交流各种关于依靠功能性饮料或药物增强体力去应付考试的招数,甚至有人询问何处能购买到“兴奋剂”。 3月14日召开的全国田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大会传出的讯息则更让人吃惊:兴奋剂的毒瘤已经扩散至学校体育和升学考试中。高考考生服用兴奋剂现象日益严重,有调查资料显示,七成高考考生愿以药物副作用来换取高考成绩的提高。

  现实情况是,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没有考试压力,体育课的地位就难以保证,想让学生们自发地从事体育锻炼,不过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所以,笔者以为,体育改革走向“应试之路”,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之途,换言之,体育被迫成为考试科目是提高学生体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以河南省为例,该省曾连续5年取消了原有的中考体育加试,而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报告显示,近5年该省是学生体质下滑最严重的省份。迫于形势,河南省教育厅决定,从2008年开始,河南全省将恢复中考体育加试。

  再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教委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决定从2007年起,提高高中体育会考4个项目的考试成绩的及格标准。其中,男子1500米的60分标准从今年的6'17″提高到6′9″,女子800米60分标准从今年的3'54″提高到3′48″。在随机选择项目中,男子立定跳远60分标准从今年的2.14米提高到2.22米,女子从1.62米提高到1.75米。

  在此,我们无奈地看到,只有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才能让学生在被迫接受体育的过程中,逐渐地养成热爱体育的心理,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令人遗憾的是,体育还没有成为高考科目,因此有可能会出现体育课“初中应试,高中放羊”的窘境,这是中小学体育改革中应该极力避免的。

  深圳市体育局的一位老师曾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与其体质状况存在“正相关”:喜欢体育课学生的体质合格率高,机能发育优于不喜欢体育课和对体育课喜欢程度一般的学生。

  时评家、杂文家童大焕也说,教育的灵魂,一言以蔽之,就是梁启超所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亦曾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当下,教育部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口号是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教育部进一步要求,各地中小学要以教育部提出的“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争取用3年的时间,全国有85%以上的学校能够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85%以上的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以上等级,相当部分学生达到优秀等级。全体学生都要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个要求并不高,但这不高的要求又如何能够达到?不下猛药,现在看来是绝对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小学的体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小学的体育改革也绝非“行为艺术”。

  本文选自黑哥的弟弟的博客,点击可查看博客原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