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高中文理不分班推广为何这么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10:54   北京晚报

  我曾经两次接触“高中文理不分班”这个话题。第一次是遇到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他们讨论搞一个“课题”或者说“实验”,就是“高中文理不分班”。但终于未见实行,看来是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我把这个“课题”介绍给另一所学校,校长说,如果要做,得从高一招生时做起。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得在高中招生时,向社会公布,学生(后面是家长)自愿报名;为了慎重,还可以允许中途“反悔”,大不了再分别进入文理分班的班呗!

  高中为什么要文理分班

  文理分班是怎么变成高中面向高考的重要举措的呢?由于大学招生是分文理的,而且文理考试科目不同。冲着高考高中就搞文理分班:有的学校在高三分、有的学校在高二分,少数学校还有高一就分的。这样就造成学生一进高中就文理偏科。高中的教学贯彻着一个无形的“大纲”:高考考的科目学生就学、就拼命学;没有列入高考科目的就不学或者少学、凑合及格地学;高考考的科目老师就教、就使劲教;没有列入高考科目的就不教或者少教、虚应故事地教。许多高中贯彻的不是完整的教学计划,而是“以高考为纲”的教学计划。

  虽然高中还有会考卡着,会考是文理通考。但是学校和学生重视的不是会考而是高考。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应该是具有“通才”基础的专门人才。由于学文的不学理、学理的不学文,学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已经看出了瘸腿的弊病;从高一就酝酿文理分班,使这种弊病更加前置。目前,从高校和社会已经多次得到反馈,这种文理分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带有诸多缺陷,给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明显的不利。学文科的理科素养欠缺甚至数学不及格,学理科的人文知识匮乏论文毫无文采。何况中学里还有一大批学生具有文理兼通的素质,却因此埋没了他们的这种可贵的优势。

  使一些学校顾虑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担心文理不分班,可能造成学生“吃亏”,而且学校也会连带“吃亏”。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把全部学习时间放在文科或者理科的几门学科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不是在备战高考上更合算?牺牲长远利益而追求眼前利益,会成为这场“博弈”中的首选。对于学生不利的也是对于学校不利的——影响学生的“分儿”,就是影响学校的“率”呀!

  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成功个案。前两年,北京市高考的文科“状元”,原本是理科班的学生,只是到了高三,该学生才决定转为考文科。这个学生就是文理兼通的典型了。此外,中学生将来是学文还是学理,一进高中就定向,对于很多学生(包括家长)其实都带有很大盲目性。

  高考可是指挥棒呀!当高考“统治”了高中时,它同时扭曲了高中、进而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本义。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高校无形中把高中变成了高校的“预备班”。这就难怪许多学校在高一学生一入学,就张扬起了高考“倒计时”的牌子。我们的高中和高中生三年的时间就是冲着高考去了、奔着高校去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文理分班,使得高中教育甚至整个基础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计划打了折扣。

  从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

  高考恢复30年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高考,给了学生发展的机会,也束缚了学生发展的潜力;为国家造就了人才,也因其弊端造成人才素质的缺陷。在高考选拔制度和对学生的素质评价上进行改革是毋庸置疑的。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把高中(还连带整个中小学)从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把中学和高校分离开,会使我们的中学(也包括小学)办得更有特色,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大发展的天地。中学有中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高校有高校的招生标准和办学要求。高考要有利于中学(也包括小学)的素质教育,而不能用指挥棒的“作用”扭曲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宗旨。

  把中学和高校区分开的一个办法就是实行高考从报名到录取的社会化。中学生取得中学毕业证书合格毕业,中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对中学的评价也到此为止。高考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学生以中学毕业或者同等学历,在网络上报名、高校则把录取或者未录取通知书直接发给考生本人,绕过区县给学校排名次以及学校给学生排名次,我们的高考升学率的作用就会淡化,炙手可热的高考就会降温,高考对中小学的负面导向就会弱化。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