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08中考阅卷后思考:加强对身边问题的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3日 11:54   新闻晨报

  □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初三数学教研员李建国

    (五)抓住重点热点 注重知识应用

  注重数学的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个具体的问题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如何用数学知识、方法去正确解决,也是本次中考试题对教与学提出的一个要求。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图像图表和数据信息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这一点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多动脑筋,多设计一些数学应用题、阅读题素材等方面的问题,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心天下事,关注当前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增加自己实际生活的体验,能体现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特点。同时,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观点、方法,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从本次中考状况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联想能力不强,从而影响了中考成绩。只有提高学生的以这些能力为标志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最近几年中考数学开放性试题明显增加,开放面也在增宽,多学科知识在不断渗透,这一方面给学生解题发挥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文化的培养,要结合实际不间断地向学生灌输数学史的教育,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其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要切实加强开展活动课教学,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要敢于表达自己有创意的观点,努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近年中考重应用,且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时事、社会事件也进入中考题,所以应加强对身边数学问题的关注,平时不能读死书。应用问题一般都比较贴近生活实际,需要学生了解一些市场中的常识性知识,诸如:税收、利率、成本、打折等的含义,也需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如节约型社会的提倡,如重大经济的变革引发的数学问题等。这些题背景复杂,文字表达冗长,不易梳理,只有熟悉才能适应这类题型。

  (六)强化语言训练 提高表达能力

  华罗庚教授曾教育中学生在数学表达上要做到“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而事实上,中考中不少学生由于其数学表达不规范、不清晰,使阅卷老师不知所云的现象屡见不鲜,直接造成失分。这些学生平时对数学语言的掌握不够准确或不够重视是造成表达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中考阅卷中常见的表达错误还有语意含糊、不设先用、乱作推广、增删条件、以图代算、繁简失当、格式不规范等。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每个定理都有确定的条件,因此,数学语言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概念,运用定理,并逐步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另外,只有当学生能用准确、清楚的语言将有关概念表述正确,才能反映出他的思维过程,才能说明他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对待几何问题时,教学中应避免“重思想轻过程”的行为,应适度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是不能超出《标准标准》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讲:“说题”比“做题”更难,也更重要。在加强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字、图形、符号”等“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

  因此应该把语言表达的规范、准确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抓,坚持有计划地长期训练,适应阅卷方式 避免无谓失分。同学们应及时学习中考阅卷评分标准,对照课本例题的表达加以分析,明确要求,有法可依;再次应结合平时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和考试练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认真分析,使可能出现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七)把握新增内容 严格控制难度

  200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生数学教学全部使用二期课改的数学教材(简称:新教材),新老教材的内容大部分相同,少部分内容不同,主要集中在平面向量和概率初步。对新的内容我们必须要根据教学要求,能严格控制训练的难度,把握课本中所明确的基本要求,不推广、不拓展、不深化,只要求学生感知理解,通过练习、作业逐步达到了解、会用,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向量打好基础。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中考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