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考政策将在“考”与“荐”之间震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0日 16:20   新闻晨报

  2009年上海市中招政策呼之欲出,其可能有的变化引来众多考生、家长的关注。有关市区中招专家认为,在“考”与“荐”之间震荡,将是以后中招改革的主旋律。

  推荐与考试并举、互补共济

  考试和推荐是选拔人才的两个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拿近年高招、中招方案作比照,不难发现,中招录取中,“推荐”入学的比重和项目,比高招多得多,而且呈逐年增加趋势。

  2004年以来,本市中招录取中采用推荐或“类推荐”的项目有:1、2004年,试行“推优”;2、2006年起实行“自主招生”;3、2007、2008年,增加“名额分配法”;4、文体“特长生”的推荐照顾录取一直予以保留。据推算,4个项目的录取人数每年应在12000人以上,约占报考人数的13%。这样一个比例,说明“推荐”入学远远不是一种象征,而是固有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统考录取入学的弊端。“自主招生”其实是“推荐+考试”式的入学方法,学生自主报名属于“自荐”,招生学校按自定标准录取新生。近两年,自主招生录取数大大增加,一方面显示招生学校与考生均看好“自主”,另一方面,也显示“推荐”与考试一样,客观上也存在不足或弊端。

  例如,“名额分配法”的实行,使某些学校的考生以555分就能升入示范性高中,而零志愿必须高于575分才会被录取,20分的落差,在中招录取中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又如“推优”项目,各初中学校按同样的比例,以毕业生人数为基数分得“推优”名额,但实际上学校办学水平、“尖子生”的真正人数不可能是同样的,高水平学校里的“尖子生”明显吃亏。

  由此可见,推荐入学用于中招录取的某些局部,能弥补考试入学的不足,但用于更大范围,甚至中招录取的全局,并不可行。示范性高中拿出30%的招生名额招收“推优生”,那些限于比例而未获推荐的考生,还有通过统考升入高端学校的机会;如全额“推优”入学,他们的机会就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招改革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考试入学与推荐入学规模比例,确定实行推荐入学的适当项目,简化操作的批次和流程,是关键。

  坚持方向、删繁就简行新政

  现行中考制度是2005年建立的,从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看,2009年将继续实行并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每年推出的新举措,目的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完善“两考合一”的制度。但是积累起来则有繁复之嫌,至2008年,中招的报考、录取批次有五六次之多;录取方法有分数优先的,有志愿优先的,有文化分加专业分为依据的,有在“备取生”中择优的,有在同一所初中限额择优的;志愿填报禁忌越来越多,单是“提前类”学校就有五六个学校(专业)类型。

  初中毕业生要搞懂这些难度太大,就是家长,要弄清楚也不容易。而且品种、项目一多,相互难免交错覆盖,降低效用。因此,2009年有关方面极可能会在坚持“荐”与“考”并举的同时,在批次上作出删繁就简的考虑。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考 政策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