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09年南京中考数学物理首次统考题目不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8日 17:55   扬子晚报

  昨天,江苏首次中考统考的数学和物理两门科目考试结束。有关专家透露,数学和物理的这次统考是课改后江苏省首次实行中考统考,实际上也是对全省各大市课程改革的一次阶段性评价。明年可能会选择其它科目再进行统考。据悉,今年的数学、物理评卷工作由各市自己组织,但评卷标准统一。“新课改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因此对于教学上紧扣课改、‘活学活用’地区的学生来说比较好考。”一位资深教师指出。

  数学

  试题新颖好下手,但高分不易得

  【考生反应】

  采访中,很多南京考生表示这次试卷难度尚能接受,即使是比较难的大题也不会全军覆没,但要全做对也不容易。“卷子比二模容易,比一模难。图形题挺多的,最后一大题就是圆和函数相结合的多解题,我算的是4解。试卷不难,140分没问题。”树人国际学校的杨同学表现得很自信。另一名四中的贺同学说,虽然许多题计算繁琐了一些,不过难度不大,自己前面题目做得都很顺,却在倒数第三大题上“卡”了20分钟,导致最后12分的大题都没做,即使是这样,贺同学表示自己数学也能拿120分。不过也有一些学生反映来不及做。一位一中的女生无奈地告诉记者,今年一些题目的设置比较新,所以最后大题中都有小题没做出来。

  【名师点评】

  ■试卷导向:

  强调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点评人:南京市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雨花台中学 杭秉全

  2009年江苏省中考数学试卷既关注对数学核心内容、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又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考查,试题呈现形式较为新颖。对考生来说下手容易,区分度没有停留在一两道题上,不过拿高分也不容易。

  1、试卷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关注课程标准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内容。一方面,具体的考查内容涵盖课程标准涉及的所有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所有试题(包括求解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没有扩展范围与提高要求。许多试题源于教学素材,情景设置略加改编,学生会感到很亲切。

  2、试卷突出考查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概念和常用技能。结合基础知识考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统计思想、随机思想等。如第8题在运算考查上进行了新的尝试,让学生在计算中通过观察、归纳,获得数学猜想。

  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2009年江苏省中考数学试卷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

  4、试卷的大部分题目是原创题。这有利于今后的教学避免题海战术,更多关注课程标准,学习中打好扎实基础,多经历一些“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具体分析:

  “小高考”也进了数学卷

  点评人:数学特级教师

  南京一中 何炳均

  1、注重核心知识的考查,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试卷考查内容包括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全卷出现了大量的基础题。试卷在考查方式上注意适当创新,考试内容与考查方式较好结合,使得对考查内容的要求既不弱化,且形式上又有新意。如第6题以商场经理要了解哪种型号衬衫最畅销为背景,既考查了双基,又体现了对于生活实际的一种数学抽象与再创造的过程。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试题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生活化”、“学有用的数学”的学习理念。如第20题以学生熟悉的省学业水平测试为背景,考查统计图表的数据处理能力;第15题以圆形转盘为背景,学生较为熟悉,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公平性;第27题以加油站销售油品为背景,要求学生通过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一次函数变化率的考查上有了新的突破。其他如11、13、21、22、25等题融入的背景新颖,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展示学生学习中取得的成就。

  3、考查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试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要,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编制形式多样,试题设计比较灵活,符合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最新需求,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如第22题给出汽车行驶问题背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不但会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而且要能自己提出问题;第26题以教学中常用的折纸作为素材,让学生通过活动、观察、发现等过程考查学生的说理与计算,这样的考查要求贴近学生,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性。

  4、关注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考查,体现数学的价值观。试题覆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的核心知识点,同时渗透了方程、函数、建模、转化、分类、数形结合等多种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如第14、16题分别从代数、几何两个角度考查整体思想;第28题以动点与动圆为载体,同时考查运动变化的观念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物理

  平时认真做实验的学生易考好

  【考生反应】

  “做得挺顺利的!”南京一中的陈同学提前20分钟就走出了考场。不少考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物理统考卷的难度不大,题型大多是平时见过的。24中的高同学回忆说:“今年题目都挺简单的,前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容易得分,涉及实验的题目比较多。我预估自己能考85分。”

  【名师点评】

  ■试卷导向:

  处处考查探究能力

  点评人:特级教师

  南京一中 单锦浦

  江苏省2009年中考物理卷图文并茂,难度适宜,难点分散。文字简洁流畅,阅读量适中。试题依据课程标准,整体比较平稳,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1、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首位。试题覆盖了课程标准中90%以上的内容,整卷没有单调繁杂试题出现。如第1题要求学生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第4题考查学生对电磁波的认识。命题素材注重课本和生活实际。如第5题的“分子间作用力”;第7题“保密室的门电路”;第8题“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第10题“电磁感应”;第16题“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24题“重力示意图”等。这样一些试题的呈现,能够较好地反映平时的物理教学。

  2、实验题依然是考查的重点,与实验有关的题目占了试卷的主体,并把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实在各个环节上,体现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正确导向。如第28题结合实验过程,要求学生选择“下一步操作”的方案;第29题涉及学生对“控制变量”方法的理解等。试题对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审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第11题根据生活中的一个物理现象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物理问题;第12题要求学生在认识透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装水玻璃杯”的作用;第30题以“防冻液”为背景,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能根据题中信息,联系平时所学的物理知识,从多角度进行答题。 ■具体分析:

  小小“防冻液”考出综合能力

  点评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中华中学 李朝军

  1、注重基础,紧扣课标教材。试题对“双基”的考查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第1题要求学生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第4题考查学生对电磁波的认识;有些情境通过图形形式出现,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如第3题通过四幅图要求学生理解光的传播特点。

  2、联系生活,强调知识应用。试题注意从实际中选取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应用。如第7题要求学生根据保密室的要求设计电路;第23题以太阳能路灯为背景考查了能量的计算、转化和效率问题;第26题以电烤箱为背景,要求学生理解铭牌的含义并识别电烤箱的“高温挡电路”和“低温挡电路”。这些试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3、重视实验,突出过程方法。试卷强调对各项实验技能的考查,力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常规实验器材,通过恰当的操作、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测量得到准确的数据,并通过现象对比、图表描述等方式得出物理规律。同时,试卷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灵活、贴切的全面考查,从中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问题解决的愿望。如第11题要求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第14题考查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天平;第27题要求学生探究扬声器中环形磁体的磁极分布情况;第28题根据实验现象要求学生选择实验操作的步骤;第29题要求学生对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些试题充分体现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正确导向。

  4、关注能力,体现开放创新。第30题以“防冻液”为背景,考查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题共有5个小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正确分析实验数据的特点、会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图线并从中找出相关数据,本题表面看上去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学生认真审题,完成其中三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的。试卷稳中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12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一个实践活动,选择观察的结果,考查了学生对透镜知识的迁移能力;第27题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来检验自己的猜想,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答此题,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本题有较高的区分度,能深层次地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潜质。 实习生 王宛璐     田燕贞 记者 王璟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