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应酬多、各种消费大、身心俱疲,有人把春节戏谑地称为“春劫”。即使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也并不像大人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意味着新衣服、压岁钱、放鞭炮、纯粹的乐呵。这个春节,记者在听到的家长抱怨声后,也感受到孩子们的无奈。
家长说——
孩子越来越“冷漠”
春节的多次聚会中,有不止一位家长提到,孩子如今变得越来越“冷漠”,讨厌见生人,即便是熟人相聚,他们也是“惜言如金”,很少主动与人交谈。说话办事也都很没规矩,让大人头疼。
记者老家的张姐是一位9岁男孩的妈妈,酒过三巡,她最先跟大伙诉苦说,春节期间,是亲朋好友聚会最多的时候,大多数时候,孩子总是在最初的时刻出现,一声不吭看着长辈们交谈,默默地接受着亲友的嘘寒问暖。即使是在家里招待亲戚,他也毫无小主人的姿态,常常是躲在自己的房间,最多也只是出于礼节,打个招呼后就迅速消失在众人的视线里。“不会是孤僻症吧?”张姐忧心忡忡地问记者。
孩子说——
“被聚会”滋味不好受
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大人聚会?找了个机会,记者和晓琳(化名)聊了聊。晓琳15岁,是一个远方表姐的女儿,因为平时在QQ上遇到时会聊几句,所以和记者并不陌生。在晓琳的房间,她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
其实最初我并不讨厌参加亲戚间或者是与父母朋友的聚会。但每次的聚会后,妈妈总会批评我,说我与哪位长辈说话时太没礼貌;说我与并不太熟的人实话实说,让妈妈很尴尬;说我为什么哪个特长都不精、学习成绩也一般般;说我和比我小的孩子在一起时也没个姐姐样儿……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跟这些大人交流,不知道有怎样的表现妈妈才觉得对。
其实,妈妈不仅仅是在聚会后教育我,在聚会中,妈妈也会挑鼻子挑眼睛地说我,不知道是真的看我哪儿都不顺眼还是和别人瞎谦虚呢。我和别的同学聊过,大人们总喊聚会累,其实孩子们更怵聚会。我参加过爸妈的同学会,那简直太受罪了。被带到聚会上的孩子,从成绩到长相,无一不是大人们谈论的重点。我们只能在一边听任别人的评头论足,说长道短,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大人们真的很不尊重我们。
现在,我不仅讨厌参加亲戚朋友们的聚会,连话也懒得和父母说了。妈妈常常说我越大越不懂事。其实,她不知道这样的我自己也很辛苦。我不知该怎么样说怎么样做,干脆闭嘴、避开,这或许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观点——
请多理解孩子
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石家庄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主任马宏伟,他表示,现在的孩子不擅长与长辈交流是确实存在的事实。平时,孩子与父母之外的长辈接触少,交流也相对就少,在春节期间突然要面对许多长辈有点无所适从,表现得不让家长们满意这很正常,家长不必埋怨孩子,更不必紧张,给孩子扣什么孤僻症的帽子。因为,和长辈交流不够顺利,这不等同于他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也存在问题。
孩子在社交方面“低能”和各种因素有关。众所周知,因居住环境的改变,造成现在的孩子性格越来越内向,而家长们在孩子交友问题上的种种约束,也让孩子逐渐失去社交的信心和能力。家长的“言行不一”以及孩子日常成长的小环境也是孩子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举例说,许多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们各种礼节和规矩,尤其是面对祖辈们的时候。但这些规矩在生活中被具体运用时,又因为长辈们的溺爱而大打折扣,有些根本就是光说不练。孩子们习惯了在家里被长辈宠爱的感觉,习惯了在他们面前可以不受规矩约束、自由轻松地生活。可突然间,他们被告之,在春节聚会等一些场合,他必须遵守这样那样的规矩。一旦孩子们表现不够好,事后就被突击“教育”。迷茫、感觉把握不了尺度、逆反、发泄被当众“晒”的不满……种种情绪,孩子们选择远离和躲避,也就出现了许多场合中,孩子表现得冷漠,与长辈的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的现实。
马宏伟表示,多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营造轻松家庭气氛、遇到问题不简单粗暴是和孩子重建沟通渠道的前提。对那些孩子表现出来的孤僻和沉默,也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社交能力的缺失,更应该了解这种缺失后面的多种原因。比如,家长是否该反省一下自己在一些社交场合的表现?挑剔孩子或者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是不是不妥?让孩子表现才艺成为自己挣面子的“道具”是不是不公平?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