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在线谈“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华网3月11日电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作客新华网,与网友就“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在线交流。刘长铭在访谈中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彻底放弃科考情结或者状元情结。
刘长铭说,我觉得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非常深刻的教育价值观变革,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彻底放弃科考的情节或者状元情节。长期以来,“科考情结”和“状元情结”始终在我们的文化中“剪不断,理还乱”。就人数来讲,中国的科举状元与诺贝尔奖得主大体相当,然而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类的贡献,两者绝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有着深深的“科考情结”和“状元情结”,许多教育者仍然关注的是怎样制造“状元”。
刘长铭坦言,这个状元今天得了很高的分数,并不能够证明他以后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曾经认为现在的学生优秀,那么将来一定会优秀的,但是实践证明上学成绩优秀的人,事后可能并不是最优秀的。这就如同跑马拉松,你在前100米、前200米的时候可能跑得非常领先,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你20000米以后还能够领先。大量统计研究表明,人的创造高峰期是在40岁左右,也就是说,多数人是在基础教育完成20年左右、高等教育完成10年左右进入创新成果的高产期。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创新成果产生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无论如何用学生在校考试成绩来评价创新教育成功与否,都显得幼稚和不足。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希望新华网不断宣传
刘长铭在访谈中介绍说,这是文化观念的转变问题,但是这个需要我们媒体,包括新华网这种媒体进行不断宣传这种正确的价格观。北京四中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一定会全面的向家长汇报、说明学生发展的情况,而绝不仅仅只说学生考试的成绩,所以每次我们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们会非常精心准备能够说明学生全面发展的很多材料。
刘长铭相信,四中很多学生能够理解学校的这种价值理念,而且很多的家长也能够理解四中的价值理念。
他在访谈中指出:一定要让孩子的学生时代成为他终生值得回味的一段美好时光,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点的话,学生的发展一定是健康的。
比升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身体、心理等多方面培养
刘长铭说,从学校课程的设置,从学生的人格发展、身体发展等方面都可以考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我个人认为升学率不应该算成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中小学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将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升学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比升学更重要的是学生人格、性格、身体、心理、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进一步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教育,这些是决定一个人日后发展更重要的因素。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彻底放弃科考情结或者状元情结
刘长铭说,我觉得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非常深刻的教育价值观变革,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彻底放弃科考的情结或者状元情结。长期以来,“科考情结”和“状元情结”始终在我们的文化中“剪不断,理还乱”。就人数来讲,中国的科举状元与诺贝尔奖得主大体相当,然而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类的贡献,两者绝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有着深深的“科考情结”和“状元情结”,许多教育者仍然关注的是怎样制造“状元”。
刘长铭坦言,这个状元今天得了很高的分数,并不能够证明他以后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曾经认为现在的学生优秀,那么将来一定会优秀的,但是实践证明上学成绩优秀的人,事后可能并不是最优秀的。这就如同跑马拉松,你在前100米、前200米的时候可能跑得非常领先,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你20000米以后还能够领先。大量统计研究表明,人的创造高峰期是在40岁左右,也就是说,多数人是在基础教育完成20年左右、高等教育完成10年左右进入创新成果的高产期。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创新成果产生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无论如何用学生在校考试成绩来评价创新教育成功与否,都显得幼稚和不足。
我给北大推荐了五个学生 他们都有过人之处
刘长铭说,今年我推荐了五个学生,我认为他们在某些方面都有过人的地方。比如我们有一个学生在高一的时候,由于意外,腰受伤了,他在家养伤,而且一直不间断地学习。他就提出要回到学校趴在地上参加考试,于是得了第一名。我觉得这个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还有超出常人的毅力。我相信他的这种行为不是出于痛苦心理的承受和对抗,而是他非常乐于这样做,他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我觉得只有这样的人,将来才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工作来。
中学教育应给学生留下足够丰富的独立思考时间
刘长铭说,我觉得应该使得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给学生留下足够丰富的独立思考时间。我们现在很多学业负担不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造成的,完全是一种被动的,任务式的学习。我觉得这样的负担加在学生身上,很难焕发出学生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而学生的热情和主动精神恰恰是他日后能够发展的主要因素。
刘长铭介绍,我们四中也在这方面努力做一些探索,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样就使得学生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为齐步走式的教学最后使学生发展的水平是比较接近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放开了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就不一样,就会造成的学习差异性是比较明显的。学生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是非常正常的,我们的社会也是如此。
高考维持了最低底线的公平,也应给特殊才能学生提供机会
刘长铭说,我们今天的高考是不能够取消的,因为高考维持了一种最低底线的公平,如果我们取消了高考那么这个社会可能就会造成一定混乱,同时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可能就不公平。 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一张试卷,把所有不同类型的人都能够筛选出来,这永远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所以高考在维持其公正公平,给每个人提供机会均等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给在某些领域有特殊发展和才能的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近几年,大学开始进行自主招生方面的探索,今年的北京大学提出了校长实名推荐,我觉得这些都是对如何挑选在某方面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缓解学校升学压力可减轻中小学生过度课业负担
刘长铭说,近年来,减轻中小学生过度的课业负担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话题。这些负担其中有一部分是我们学校教学时间过长的原因,这个和学校承担了过大的升学压力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在一些大中城市实行高考报名的社会化管理,那么学生到所在的社区报名,到附近的学校去考试。一方面可以减少在考试期间交通的压力,同时学校不再以升学率的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指标,这样学校在缓解了升学所面临的压力以后,就能够把课程设置的更加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教学时间。比如说可以用一定的时间去加强体育、艺术等方面课程,可以缓解中小学生一定的课业负担。
刘长铭说,其实现在的中考和高考学生都已经实现了网上报名,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非得集中到学校去报名,如果这样的话,我相信学校的压力会大大减轻。至于一些农村、城镇的学校,由于学校分布的原因,可能会集中到一个学校去报名,这个没有关系,至少在我们这些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里面比较有影响的中学,可以不再宣传升学率,不再统计升学率,对于扭转社会不正确的升学价值观是有很大贡献的。
单纯用考入名牌大学人数评价一个学校好坏是不科学的
刘长铭说,单纯用考入某名牌大学的人数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是不科学的,用是否考入名牌大学来评价一个人是不是精英,也是不科学的。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实是在40岁左右,我希望四中培养的学生能够在那个时候得到很好的发展,今天的拔尖并不能说明日后的拔尖,如果我们过度的强调今天的成绩,那么我们的教育很可能会失去许多对孩子发展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始终不太赞成用高考的成绩和升入某大学的人数来评价学校,四中从来也不宣传这些。
刘长铭说,“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这个也是我们某教师转述某专家的话,我认为现在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目标的投向问题和学生毕业以后对社会的贡献上。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