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去年各校分数线简单加减推算今年的分数线
因每年的考题难度不同、各分数段人数不同,故以去年分数线简单的加减便得到各校分数线,便据此报考,会出现较大的录取不确定性。
2.交不交择校费无所谓
在相同档次学校间,还是以考虑计划生录取为好,省下择校费,可根据自己高中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补习班最好是一对一,这样会有的放矢,把弱项补上,以求更好的高考[微博]成绩,即:有钱用在刀刃上。
3.路途远近不重要
高中三年一定要考虑路途,如果路途很远,骑车会耗费很大的体力和精力,坐公交会遇到堵车等情况,把3年高中每天浪费路上的时间加起来,能多学很多东西。
4.志愿校间不考虑梯度
报考志愿,卡分进去固然很好,但在没录取完,谁也无法能准确预测出具体分数。所以为保险起见,在报考学校之间,要适当拉开一些梯度,以求最大的录取可能性。
5.老师说能被录取,就只填这所学校
其实在录取之前,谁也不能准确知道各校的分数线,这时的承诺其实都无用,如果万一未能录取便会造成死档,最后有可能只能进入民办校了。所以一定要适当多填几所比较想去的学校,决不能非某所学校不上,要理性地看待各校的优劣。
6.仅凭学校的高考成绩报考
学校的高考成绩固然重要,但并不唯一,还要看这所学校的底蕴及社会的人脉关系,即:在3年的高中学习中,你的同学是谁、你的校友是谁、学校都教会了你哪些东西、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等等,这对你进入大学乃至走上社会等会有很大的帮助。即使看高考成绩,也不能单纯看一年的情况,也要综合地分析几年的数据,一年的好坏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另还要综合分析高考成绩的具体数据。
7.互相攀比,好友“团报”学校
这个现象是造成填报志愿混乱最大的原因之一。当每年填报志愿时节来临时,一些平时关系不错的学生就会聚在一起聊聊自己将会填报哪些学校,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学生因为平时关系比较好,不舍得毕业后各自分开、前往不同高中学校就读,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商量着报考相同的学校;也有些男生甚至会因为某些高中学校的体育设施比较好,就决定“团报”该校,等等。
8.只选高中不去职校
对于一些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即使升入高中,学习起来也会特别吃力,不妨考虑报读一所好的职业中学。将来毕业后既有一技之长,还可以找份稳定的工作;假如学生在初三学习中,在不预习的情况下,不能听懂课堂上60%的内容,那么他即使进入了高中,学习也将非常吃力。与其在高中痛苦地学习,将来也考不上大学,浪费时间,不如更合理地利用这三年时间,走一条切实的成才之路。
记者 刘晓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