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84岁的王邑生女士坚持20年自学高考,取得8张单科结业证书,可想其累。还有另一番累呢,就是不时得给“怀疑论”者来个解惑释疑——确实不图啥个实利,但要讲目的嘛还是有,就是“学习让我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据《新民晚报社区版·家庭周刊》金波文章)。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位沪上最高龄自考生的回答,明澈见底。
人家年轻人考文凭、补证书,是瞅着实际利益而来。时下高校里,你看看,“考证”一族真是日长夜大哩。然而,求知的目的,可以也必然多元化。已经退休的老人,超逾眼前实利,追求精神满足,即所谓“变得更充实,更快乐”,不亦可乎?
追求精神满足,本身也是多元的。可以轻松些,弹弹唱唱,写写画画,不给自个儿加压。也可以把弦绷紧,复习应考,甚至考进高校和小字辈同堂竞争。事实上,允许高龄公民报考普通高校已经有些年了,全国范围内确有若干“爷爷”“奶奶”辈考生如愿进了大学,或者凭藉自学考试途径取得高校文凭。他们渴望抓住“青春的尾巴“,补回早年失学的时光,完全是一个公民的权利。
不要将非功利性的学习视作无用功,在学习问题上眼光切忌狭窄。学了就用,解决什么技术难题,当然是收到成效;或者还能帮助取得上岗资格,提了级别,长了薪水,那就更见其效。然而,也有些人,并不存有这类直接的目标,而单单为了丰富见识,开拓眼界、提高境界。从而,“孤寂无聊”的幽灵再也不会登他的门,即使没有功利的收获,不也是一种成效?
想想看吧,曾几何时,也许在学校里,也许在工作后,当读到某一本好书的时候,你我他不都进入过这种境界:明知读这本书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职业上的或者功利上的好处,但读起来还是会爱不释手,会挤占已经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去读完它。因为最终会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力的支撑、感情的共鸣、精神的陶冶。这就如鲁迅所说:“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
生也有涯,学也无涯。人类总是存在着经由学习劳动而不断实现自己丰富的潜在能力的需求。当然,就个体而言,这样一种高级的认知需求,是离不开物质前提的。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像“自我实现”这样的高层次需要,总是在一个人有吃有穿并有安定环境之后才会出现。这与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有相通之处。所以在当今一些发达国家,七、八十岁的老人跟年轻人一样当大学函授生,围着电视机做作业,是一点不稀奇的。而在劳动人民辗转沟壑、朝不虑夕的旧中国,谈论充分发挥潜能,谈论人的全面发展,就不现实。然而在我国物质条件已经大大改善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必将具备这个需要。“高龄考生”顺应时代的趋势,可喜可贺。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