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有两堂绝妙的课,或许我们能从中体味到大学课堂的乐趣和人生应有的目标。
第一堂课是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的《文选》课。刘老先生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讲哪算哪。有一天,他讲了半小时,突然停下了:“我不上了!请诸位下星期三晚上七点半到操场来上课。”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他为什么现在不上,要等到下星期三,而且要到晚上七点半,还要在操场上呢?回宿舍一查,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有满月,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你想想,校园草地上,学生们围成一圈,他老人家端坐其间,当头一轮皓月,大讲《月赋》,俨如《世说新语》里的魏晋人物,这有多美妙?这是一绝。
第二堂绝妙的课是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的考试课。这场考试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考先生。你提个问题他就知道你学识程度怎么样,当场断定你本学期的成绩是多少分。更有趣的是,这个蒙先生在川大旁边的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考试,你问得好,他猛吸一口叶子烟,请你坐下陪他喝茶,然后对你的提问详加评论;问得不好,当场请你走人。学生又是紧张又感兴趣,思忖着自己能不能留下陪先生喝茶。
这两堂课绝就绝在不拘一格,随心所欲,表现的是大学教师的真性情,是一种自由不屈的做学问方式。这自由不屈的做学问方式的背后,蕴含着自由不屈的生命存在形态。一群学生围着老师在月光下读《月赋》,老师和学生当街喝茶,那不仅是一个学习场景,它更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形态。听这样的课,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它给予学生的是生命的浸染、熏陶。这种生命化的教育的背后,是老师对学生传递着一种生命的承担意识,教会他们享受上课、享受学习、享受考试。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