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二)(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 14:42   新浪教育

  张若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脸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诗作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悱侧的离情别绪,表现出诗人对人情难圆的感叹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在理解本诗时要重点把握本诗的抒情方法。这是因为全篇主要的抒情方法为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有不同的方式。

  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观,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抒写人情提供引人道思的环境,制造启动情怀的氛围。

  后面三部分都是合写景物和人情。二、三两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出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出人间离别;用月光遍洒,引发思妇绵绵相思。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即通过景与情的对比反衬,鲜明地体现出月圆人难圆的旨意。最后一部分,则是用春归、花落、雾漫、月残等自然景观来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

  (2)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人生短暂,宇宙永恒。(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索。

  2、(2000、4、自考题 单选)以下诗题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

  A、《春江花月夜》

  B、《江南春》

  C、《迢迢牵牛星》

  D、《登金陵凤凰台》

  此题考试内容为诗的类别。

  《送元二使安西》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本首诗通过送别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表达出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这首诗分为两层,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叙事抒情。前两句先描写送行时的自然景色。诗人特地赶来相送,情深意切。刚刚下过细雨的早晨,浮尘不起,好像是大公作美,有意为远行的人清扫一路风尘。这表示对即将上路远行的朋友的关切。再写饯别的客店,青青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也别有一番清新之色。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处处蕴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后两句写饯行告别,是借叙事抒情。诗人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表明对朋友的关切与祝愿。结尾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畅想别后的情景,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相聚。以此涵盖全诗,情致绵绵,韵味无穷。

  《登金陵凤凰台》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诗人于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漫游各地。天宝六载(747)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写下了这首杰作。诗人写登台所见,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存在,感叹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这一历史兴衰之感,引出对浮云蔽日、国事日非的忧虑。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相关重点内容的把握。

  1、抒情方法

  本文运用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手法。诗开头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写意,说明六朝的豪华侈奢已一去不复返。

  三、四句借事抒情写意,说明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帝王、热衷权势的豪强,虽得意一时,却终将湮灭无存;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意;最后两句则借象征手法抒情达意,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表现手法

  (1)运用对比手法,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诗中处处充满了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三山、青天、长江、白暨洲,这些自然景物亘古不变,吴官花草、晋代衣冠之类的人事迅速更迭、变迁。六朝豪奢一时,终究衰亡;现实表面辉煌。实则“浮云蔽日”。

  (2)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寓意深远,表情曲折。

  末句以“浮云”比喻奸佞小人,以“日”比喻皇帝,“浮云”、“蔽日”则象征着奸邪当道、蒙蔽君主。“不见长安”,则指贤者远离京城,不得进见,报国无门。

  《蜀相》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记述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词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从以下两点对抒情方法进行重点掌握,这是因为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

  (1)借景抒情:“柏森森”渲染了庄严肃穆静温悠远的气氛,敬仰之情暗含其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字面上描写草堂碧草青青,春意盎然,黄鹏鸣叫,空作佳音;实际却是借景抒情,表示虽大好春色在前,自己却无心赏玩,同时又暗示此处少有人来,饲堂寂寞冷清。情因景生,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2)借事抒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写诸葛亮的功绩和为人;这两句借事抒情,包含着诗人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评价。末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借事抒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自考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自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