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父母和学生怎么看待上大学的那些事?

2019年02月12日12:05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引言

  本文节选自《普林斯顿评论2018年大学期望和担忧调查报告》,虽然其调查对象来自世界各地,但其读者主要都在美国,这也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调查来一窥不同地区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上大学”的期盼和担忧,籍此来比较不同文化对于高等教育态度的相同和相异。

  高考择校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说,可谓是一件人生大事,少不了各路亲朋好友出谋划策,或是语重心长地鼎力推荐一些名校,或者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我们的文化中,上大学不仅是考生个人的事情,还是父母的颜面,也是家族的荣耀,甚至是“全村的希望”。

图片来自:互联网图片来自:互联网

  多数时候,经历了高中阶段埋头苦读后,学生对于“上大学”感到非常茫然,此时父母亲友参与到考生未来的选择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我们已经很习惯于家长参与在整个高考、择校、录取、报道、交学费、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无论是离家千里的学校,还是近如比邻的学校,家长始终在牵挂,为我们的生活而喜忧。

  那么全世界的父母和学生又是怎么看待上大学这件事呢?他们通常有什么期盼,又有什么担忧呢?普林斯顿评论 (The Princeton Review) 的一份调查也许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下“天下父母心”。

  普林斯顿评论在2017年8月到2018年3月间,共调查了美国50个州及华盛顿特区和来自其他80多个国家的10958人,其中包括9345名目前在申请大学的学生和孩子正在申请大学的1613名父母。那么他们得出了什么有趣的结论呢?

  一、 关于大学的选择

  到底哪所大学是学生和家长们梦寐以求的学校呢?在不考虑申请条件、花销的基础上,调查对象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参与者们共填写了800多个“梦想大学”的名字,其中学生和家长排名前10位的“梦想大学”出入不大,均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一众世界名校,其中斯坦福大学更是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

  回归现实条件,当选择一所大学时,父母和学生最为看重学校的哪一点呢?与中国的父母和学生看重大学的名牌效应不同,有42%的学生和41%的父母选择了“能够提供符合职业兴趣的专业的大学”,只有6%的父母和8%的学生选择了“最具有学术声誉的大学”,选择“整体合适的大学”占总体调查对象的40%,另外有1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能负担得起的大学”。

  有趣的一点是,当被问到“期望选择离家多远的大学”时,有50%的父母希望孩子的学校离家250英里 (大约400公里) 以内,30%的父母希望250-500英里 (大约400-800公里) 之间,只有20%的父母希望超过500英里 (大约800公里) ,而学生中有35%希望离家超过500英里,其中14%希望超过1000英里 (1600公里) ,可见不仅我们的父母希望孩子离家不远“常回家看看”,天下父母大多葆有这样的殷切之心,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们则更愿意去远方看世界。

图片来自:互联网图片来自:互联网

  二、 上大学最担心花销

  学费是家长和学生都比较担忧的问题,与中国公办大学普遍学费一年5000-6000元相比,一些美国一流名校为私立大学,学费非常昂贵,让条件一般的家庭感到很有压力。即便有一些助学项目或学校兼职作为补贴,高额的学费依然是这些家长和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

图片来自:Military.com图片来自:Military.com

  问卷中让家长和学生预估大学四年的总花销 (包括学杂费、住宿费、书本费和其他开支) ,预估超过10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68万以上) 的父母有63%,而学生有37%;预估花费不到7.5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51万元) 的家长有17%,而学生也是37%。可见,父母对于大学开支比较谨慎,而学生则比较乐观。

  对于大学开支的担忧贯穿了从大学申请到读大学的阶段,其中,学生和父母最为担忧的是“读取学位我 (我的孩子) 而背上的债务”,其次是“去了‘第一志愿’大学,但是无法负担花销/获得助学金不足”,而没有去“第一志愿”大学和去了不喜欢的学校则并不那么让人担忧。由此可见,这些大学学费所带给孩子和父母的现实压力要远远超过不能成功就读某一学校而引发的失落和遗憾。

  幸好,许多高校都会提供一定的学费援助 (包括教育贷款、奖学金和补助金) ,对于那些对大学开销感到深深担忧的父母和学生,这项援助则显得非常关键。在询问学生和父母觉得学费援助有多必要时,有64%的学生和69%的父母认为“非常必要”,24%的学生和18%的父母觉得“很必要”,11%的学生和父母认为“有点必要”,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和父母认为“完全不必要”。除了极少数的家庭,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可经济援助对于自己或自己孩子接受大学教育的必要。

  在某种程度上,高额的学费压力将家庭逼入了高等教育中难以喘息的死角,但经济援助如同一盏暖灯送来了大学的关怀。不过这也只是出现在私立高校林立的欧美国家中,而在中国,公立大学的学费是大多数一般家庭都可以承担的。

  三、 上大学到底有没有用?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学历相比以往,已不具有绝对性的优势,这也导致许多人从功利视角出发审视大学教育得出“读书无用论”。那么,世界各地的父母和学生是如何评价大学教育的呢?

图片来自:互联网图片来自:互联网

  参与本次调查的99%的学生和父母认为大学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值得的,只有1%的人认为不值得。那么高等教育的一纸文凭又意味着什么呢?40%的学生和48%的父母认为上大学取得文凭,最大的收获是“找到高收入好工作的潜力”,其次为“能够接触到新的想法”,最后为收获教育。

  四、怕不怕美国“高考”?

  在中国,如果问考生和家长在“上大学”过程中最为艰苦的时刻,可能大部分人会回答参加高考,提心吊胆地度过考试的两三天。因为想要进入理想中的大学,就意味着要在高考中要取得良好的成绩。

  不过,从数据来看,参加美国“高考”——SAT、ACT、AP考试并不是学生和家长最为紧张艰难的时刻。35%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完成入学和经济援助申请”是申请大学中最为艰难的时刻,其次才是参加美国“高考”。与家长相比,更高比例的学生认为参加考试最为艰难。联想到我们的父母在考场外甚至比考生更加焦急,这些考生的父母也是大心脏的代表了!

  在中国,高考成绩是入学的重要要求之一,但是美国的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取消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要求,这可能也是学生和家长不再对于参加考试保持紧张的原因之一了。

  不过,无论身处何方,最为共通的一点在于大学是独立成长的启始,选择一所大学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无论是完全自主决定还是父母家长参与决定,这都意味着步入大学生活,家庭内部一种崭新的沟通方式正在建立,而与父母讨论上大学的事宜正是一种沟通的尝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大学学生父母家长学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