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考[微博],家长[微博]们总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苦辣酸甜。曾经的高三妈妈卢灵谷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希望对2015年的考生及考生家长们有所帮助。
儿子一个人的高考
高考前,我跟儿子爸爸商量,准备在得知考场后的第一时间,立马去附近找一家三星五星宾馆订个房间以备高考之用。儿子回家说考场就在离家步行二十分钟左右的中学,订宾馆不如住家里。不订宾馆,那就选一家好餐馆用午餐吧,一定要吃好。儿子说,他的本校(离家步行三分钟)有自助午餐,只需交一元钱,不知是学校照顾还是同学请客,反正他交了,他领情了。他打算考完后直接回学校吃午餐,然后回家休息一会儿,下午再去考场。
如此一来,高考就显得过于简单了。儿子在考场上,我们在岗位上;儿子回学校就午餐,我们在各自单位的食堂用餐。最最需要我们表现和出力的时候,却发现没了用武之地。是悲是喜是不幸是庆幸还是失落,说不清楚,反正是有点要解脱又脱不了,要安心又安不下心的感觉。
学校是学习生活的地方而非拼死一搏的战场
以前曾听说刘彭芝校长召集年级前500名的学生家长开考前动员会,类似将士出征前的誓师大会。那心情,是忐忑、激动、紧张,加亢奋;那场面,是群情激奋、斗志昂扬。刘校长的激情动员,更是点燃了学生们年轻澎湃的心,他们的热血激荡校园,他们的决心坚如磐石。700分。谁能考到700分?有没有,站出来。我能。我也能。一个人站出来了。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人大[微博]附中的学生也的确有自信有胆量有能力迎接世人关注、评断的目光。在2012年高考这天,他们居然打出了“我不是牛A、牛CD”的横幅,令人振奋,令人刮目,令人感佩。
刘长铭[微博]校长没有在2012年高考前的毕业典礼上讲话,但几乎所有的任课老师都给学生们说了心里话,有些是善意的提醒和忠告,有些是对学校生活的总结和回顾,有些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展望,而说的最多的,是提醒学生们走出校门以后,行为做事言谈举止不要随心所欲,不要只考虑自己,要顾及到周围人的感受大多数人的感受。
什么意思?家长们疑虑了。高考在即,不说高考说为人,何意?他们多希望在这个节骨眼上听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声音,多希望看到孩子们也有突现血性和阳刚的时候。孩子只有一个,孩子的18岁只有一次,孩子的高考只有一次,此时不躁动不疯狂不忘我地搏击一次,等待何时?他们的青春活力,他们的无限潜能,他们的美好未来,是要引导、激发和调动的啊。而四中的学生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表现出十足的霸气和顶点的杀气,因为他们的校长他们的老师用言行告诉他们:学校是学习生活的地方,而非拼死一搏的战场。
学习成绩并不是孩子的全部
成才,是成为有才能的人,即是成为有知识和能力的人。
经过12年的学习,孩子们都拥有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但却不能过早地断言是成才或是不成才,更不能以是否考上大学或者是否进入清华[微博]、北大来判断他一生的成功与失败。但就目前来看,这却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其实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唯一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接到录取通知书,而后堂堂正正地步入高等院校的大门。
也的确,能得到清华、北大青睐的孩子,都是受人仰慕和珍视的,因为他们是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无疑是成功者,起码在12年的基础学习阶段,他们掌握和获得的学科知识及应对高考的心理素质是过硬的经得起考验的。他们有足够的理由骄傲,毕竟,能在清华、北大这样的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深造的,都是人中之精华;他们不一定人人都能成才,但他们成才的概率肯定要远远高过其他院校的学生。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一个人的生命长河里,学科知识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却往往被我们错看成是孩子的全部,把它作为孩子第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了。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走了太多的弯路,似乎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了。即便现在人人都知道学科成绩的优劣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高低,但还是不得不义无返顾地踏在前人惨痛教训的路上前行。谁又有勇气和能力另辟蹊径,为自己的孩子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呢?即使家长有勇气有能力舍家抛业为孩子的教育而探索,谁又能确保那样的教育就能成功?毕竟,敢拿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做赌注去铤而走险的人不多。他们值得人们尊敬,理应获得社会支持。而教育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教育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我无从获取答案,因为我们能看到听到的都是那些不愿看到听到的。一个孩子到大学报到,看到校门比他想象的要低矮破旧就打道回府不上了;一个孩子因大学食堂的饭菜不好吃而退学回家吃妈妈做的饭菜去了;孩子因专业选择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退学;因不习惯住集体宿舍而退学;因处理不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而退学;因考的不好因感情受挫因进不了学生会,等等,而痛苦而绝望而跳楼而自杀;因家境贫困不如同学而自卑而仇富仇官而仇恨社会。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更是全社会的悲哀。悲哀之后不禁要问: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国家的教育在做什么?我们是在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还是在培养一个个掌握了各种解题技巧的冷面高手?他们娴熟的解题技巧能解开以后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难题吗?他们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哪去了?是被剥夺了还是根本就没有培养?
请允许我在这里大胆地假设一下,如果把我们孩子的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学习学科知识,一部分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不同的学科知识,了解不同的社会层面或领域——深入厂矿、企事业、街道、政府机关,深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城市的深入农村,农村的深入城市;北方的深入南方,南方的深入北方。如此培养和引导孩子12年,我们的孩子会是怎样的?社会会是怎样的?教育会是怎样的?国家又会是怎样的?还会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吗?还会出现极大地人才稀缺或浪费吗?还会有那么多人在报志愿时迷茫,选专业时迷糊,学专业时迷惑,毕业之后纷纷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吗?
希望他去外省读大学,早日独立
与儿子一道选择志愿时,我迫切地发表意见,希望他选择北京以外的大学。理由之一是上北大清华无望。既然无望,选一个举全省之力来办学的外地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何况儿子心仪的与北大清华接近的大学就在外地。
他爸爸动员他留在北京,说你在北京上大学,周末可以把衣服被单拿回家来叫你妈妈洗。儿子当玩笑笑着说这话时,我板起了脸,说儿子,给你洗了十八年衣服还不够吗?你都成人了,该懂事了呀,你妈转眼就五十岁步入老年妇女行列了,该由你给妈妈洗衣服照顾妈妈才对啊。听了此话,儿子惭愧地低下了头。
理由之二是希望他尽快独立——意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生活上自立自强,思想上与他人自由交流,感情上有所依托。
我认为父母不是孩子的全部,孩子也不是父母全部。父母尽父母责任和义务,孩子尽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可以选择各自喜欢又能做的事去做去体验去乐在其中。总围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有什么出息?总离不开孩子的父母有什么作为?我对儿子说,赶快走吧,走得远远的。
理由之三是心存高远,自由放飞。孩子是父母的,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如果能实现他的人生理想,有大出息大发展,为人类做出大贡献,在不在身边父母都是幸福的。儿子小学三年级时就立志当科学家,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高中时学校组织活动,名为精英的责任。儿子是不是精英我不好断言,但我希望他成为有责任敢担当的男子汉。
最终的志愿是儿子和他爸爸商量报的。起初他坚持心仪的但具风险的大学。他说,高考不就是赌嘛,大不了复读啊。一听复读,一想又要过一年高四,我的脑袋都要崩裂。我赶紧表态,儿子,咱们就一次成功。他问,为什么?我说,不为什么,就是一次成功。几天后在系统就要关闭的最后几分钟,他降低标准,选择了一所相对有把握的学校。(本文是新浪高考栏目家长投稿,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作者:曾经的高三妈妈卢灵谷)
新浪“高考志愿通”平台全新上线:
服务一:使用志愿通卡,轻松三步报志愿
包括:
专业定位(专业测评) 1 次
海选院校(录取可能性报告) 2 次
精选院校(数据查询)共 40 次(包含:高校各专业分数线查询、专业开设院校查询、往年考生去向查询、根据分数/位次选学校)
服务三:免费视频-专家讲授志愿填报技巧
咨询电话:4006006919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