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刚:买学区房和留学哪个更值?

2016年03月02日10:02   教育专栏  作者:周成刚在路上  

  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学区房是买值了还是被坑了,《虎妈猫爸》中的故事真的是源于生活。做中国父母实在不容易,为了孩子的未来牺牲了很多。大部分人现在就一个孩子,总希望孩子有出息。先不说成龙成凤,起码长大后能够独立和体面地生活。可是现实总是很残酷,我们到底是坚持苦心经营下去,还是调整自己勇敢地去面对现实?

孩子担任队长的大学篮球队(周成刚/供)孩子担任队长的大学篮球队(周成刚/供)

  我是在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微博]的,那时候这还是相对稀罕的事。出国后设法把孩子带出去,让他充分享受海外的优质教育环境,学好时髦的英语,这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于是,我和孩子的一场没完没了的折腾就此开始了。

  第一站:澳大利亚

▲悉尼歌剧院(周成刚/摄)▲悉尼歌剧院(周成刚/摄)

  我到悉尼时孩子才四岁,我读研[微博]究生,他上学前班。孩子小,适应快。入学没多久,居然就时不时在家里冒出几句特地道的英语,不开心的时候嘴里也“shit,shit”地念念有词,让做了十几年大学英语教师的我常常惊讶不已。孩子的英语突飞猛进,做父母的很欣喜。可我开始担心他最后会把母语给忘了,于是我把孩子送回了国。

  第二站:英国

▲大本钟(周成刚/摄)▲大本钟(周成刚/摄)

  孩子回国后自然是专心补中文和数学,英语很快忘了个一干二净。会了中文不会英语还是有缺憾,这时候机会又来了。我读完研究生有幸去英国伦敦BBC做记者,这是一份长久的工作,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大都市的吸引力也不小,于是我们决定带孩子去英国定居。

  第三站:加拿大

▲ 尼亚加拉大瀑布(周成刚/摄)▲ 尼亚加拉大瀑布(周成刚/摄)

  2000年我回国创业,孩子也跟着回国了。我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感受到了“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也许是老天逗人,这时候我在澳洲读书时递交的加拿大移民[微博]申请获批了。没有选择痛苦,有选择更痛苦。我开了个家庭会,最后的结论是国内国外的机会都不能放弃。于是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去温哥华定居,而我则留在国内继续创业。这次孩子去加拿大已经二年级了,中文有了一定的基础,英语跟上去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过各方的努力,孩子一年后慢慢在语言上跟上了,大家终于缓了一口气。

  第四站:中国

▲ 故宫角楼(周成刚/摄)▲ 故宫角楼(周成刚/摄)

  他们在加拿大安顿了,我在国内的创业也算是做得风生水起,但家庭就这样长期分离下去吗?我们又开了一次家庭会,最后一致认为国内的发展正在进入真正的加速期,环境越来越好,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于是,太太和孩子决定回来和我团聚。没想到,孩子在父母折腾下的问题终于开始浮出水面。孩子成绩跟不上,发现自己奥数、钢琴、书法、跆拳道一样都不灵,唯一打篮球的兴趣也被扼杀在老师严厉的呵斥中。由于几次转学,总是在不停地变换环境,孩子的朋友也越来越少。孩子终于不知所措,开始变得不喜欢出门,不喜欢交际,也变得越来越沉默了。

  第五站:美国

▲ 傍晚的曼哈顿(周成刚/摄)▲ 傍晚的曼哈顿(周成刚/摄)

  我的孩子最终申请去美国读的大学,并于去年连滚带爬地毕了业。虽然上的不是顶尖名校,但他告诉我大学四年还是蛮开心的。大学之前没有当过学生干部的他居然当上了篮球队长,小时候看《灌篮高手》诞生的梦想正在实现。孩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了。送孩子出国工作的那天,我和他小酌了几杯。临走时我只送给他一句话,不管生活如何待你,要乐观、坚强、热爱生活。

  通过我对自己孩子成长过程的反思,我发现许多问题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什么都不愿失去,不仅自己要强,也希望孩子样样都好。既有中国的户口,又有外国的护照。既要国内的亲情和友情,又要国外的环境和福利。于是我们在众多选择中迷失了方向,孩子变成了我们这些选择中的试验品和附属品。我终于认识到孩子是有差异的个体,心智发展有先后,能力会不同,兴趣爱好也会不同。痛定思痛,最终我决定放弃以往的追求,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

  前不久读胡适先生的《留美日记》,开卷就是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读书体会,观点也算是和我不谋而合吧。我对孩子的期望首先是身心健康,其次是价值观正确,最后是知识增长。我们家长[微博]还是多给孩子一点自我成长的空间吧,“野蛮生长”的孩子也会有未来,生活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

  本文由周成刚老师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周成刚在路上】

  周成刚在路上长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周成刚在路上周成刚在路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周成刚 教育 留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