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狂傲学神
狂傲学神:若没有颜值,还是努力增加内在的魅力吧。
▲ ▲ ▲
不知从何时开始,“热泪盈眶” 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成为大多数人所向往的状态。
从美国 “垮掉的一代” 杰克·克鲁亚克的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到《南方周末》的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再到咪蒙的《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
热泪盈眶这种原本打着浓重文青色彩的情绪,正在成为某种全民的 “集体无意识”。
◆何为刻奇◆
或许有人会反驳,这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意味着我们的感情非常丰富。但恐怕并非如此,这也许不过是一次 “刻奇” 的重现。
什么是刻奇?这个词来源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 Kitsch 引起了两行 “前后紧密相连” 的热泪。
第一行热泪是说: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热泪是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昆德拉接着强调:“第二种眼泪使 Kitsch 更加 Kitsch。”Kitsch 这个词的中文译者将它译成了 “媚俗”,即讨好别人的意思。其实,这样的情形远不止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它遍布于生活中。
每逢母亲节、情人节时,朋友圈里的鸡汤感谢文;临近毕业季时,告别宴上的抱头痛哭:婚礼上,新娘的泪流满面。仿佛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共同的情绪。或者更准确地说,人们不得不投入到这样一种状态当中。
不过,刻奇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 “媚俗”,它也同时可以是 “媚雅”。就如中国八十年代的 “诗歌热”,仿佛你不会背几首顾城与海子的诗歌,就羞于为人。
这些情感也许并不都是真实的,它是弱小的个体屈从于群体的无奈阉割。就像那些即便与同学毫无感情的人,也不得不在毕业时与他们抱头痛哭感激涕零,因为在那一刻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被打上不道德、冷血的标记,从而被集体所排斥。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情感为所有人制造了一个特有的模式,当你身处那个情景的时候,只有这种感情是被接受的,其他的都是 “异端”。
另一种 “刻奇” 则是孤芳自赏式的自我感伤,他们的感动并不是在感动那个被他们顶礼膜拜的东西,而是感动于 “被感动” 的自己。
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纳喀索斯的故事。纳喀索斯是河神和仙女的儿子,美貌出众。女神厄科向他求爱,遭到拒绝,后幻化为回声女神。诸神因此对纳喀索斯不满而对他进行惩罚,使他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成为水仙花神。
在当代社会,这是比群体性刻奇更为普遍的现象,如果说从众式的刻奇是被阉割,那自恋式的刻奇则是自我阉割,这让人失去了那原本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
◆沦丧的空心人◆
在这一派祥和下,你丧失的是什么?是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
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言 “人生的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就是人们对相同事情的不同理解。
这本无对错可言,只是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性格、性别、职业等不同,导致看到的事物不同,而正是这些分歧,才共同映照出这个事物的真实面貌。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伟大与卑劣甚至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而从表面看,刻奇追求的是感情的共鸣,实际却是让人失去了 “共情” 的能力。
长期的习惯性刻奇让人沦为 “空心人”,他们就如同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每一个动作都无比的机械化,从而丧失了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
就如看到天空就想到蔚蓝,看到孩子就想起天真,看到花朵就想到鲜艳,而这无疑会让世界失去丰富的色彩。
更严重的是,这种整齐划一的情绪实际是逃避和拒绝深度思考的表现。
人们就像在一个温室,那里无比美丽和安全,而思考势必带着批判性和颠覆性,它或多或少会破坏当下的平静。
正如每年四月一日的张国荣纪念日,所有人都在转发赞美和怀念张国荣的文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谈及任何对张国荣的作品的其他看法,那必然会被铺天盖地的口水所淹没。从而也造就了一座座神坛,失去了对这个人物或者领域更有意义的探讨。
◆对抗刻奇,勇气抑或能力?◆
生而为人,要完全拒绝刻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能力。
这也是文学和艺术之所以存在的重要理由,它们让人看到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你对一个人的感情不会只有喜欢或是厌恶,而是夹杂着多种复杂的情感。
在金庸的笔下,这样的人物尤为突出。《射雕英雄传》中,它给你看到欧阳锋的奸恶和狡诈:与嫂子私通,抢夺《九阴真经》,毒害洪七公、郭靖,暗算杀死江南五怪,嫁祸黄药师。这似乎是一个权欲熏心、十恶不赦的 “坏人”。
而在《神雕侠侣》中,金庸给了读者欧阳锋的另一面,他是一个疯疯癫癫、孤身流落江湖十余年的老人,是真心实意爱护杨过,为寻找杨过四处奔走的义父。
这截然相反的形象竟然是可以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的。在现实生活中,圣人和恶魔都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徘徊于两者之间的灰色人物。因此,仅仅因为某一件事情,而集体吹捧或者抨击某个人,都是极为幼稚的行为。
对抗刻奇的另一把利器,则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不是排斥情感共鸣,更不是否认人类作为共同体的存在,它是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和包容他人的不同。
也许正是由于那些在当时稍显 “异端” 的看法,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当你看到星空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是闪烁的星星、月牙状的月亮和漆黑的天空吗?
而在梵高眼中,那却是一幅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
今日能看到梵高的《星夜》是人们的幸运,也愿每个人都能勾勒出只属于你的星夜。
校订:吴巍、姚色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