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英雄邓艾的逆袭悲剧

2017年12月20日10:19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作者 | 宗城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正在热播,这部吴秀波的心血之作,播出后让三国粉大呼过瘾,却也争议连连。不过,该剧别出心裁的视角值得肯定,透过司马懿的人生,将被许多人忽视的魏国浓墨重彩地介绍出来。由此引发观众讨论。

  其中,邓艾就是分量很重的一位。电视剧里,邓艾其貌不扬、说话结巴,但有勇有谋、沉稳踏实,他以奇谋破西蜀,立下不世之功,最终却被冤枉致死。那么,历史上的邓艾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他彪炳一时却不得善终?这与邓艾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一位寒门青年的前半生

  汉末三国,出身寒门的邓艾战功赫赫,堪称当时英雄。

  但在演义里,活跃于三国后半期的邓艾常常被几笔代过,而上世纪的三国题材作品延续的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叙事观,奉蜀汉为正朔,所以,邓艾作为曹魏将领兼灭蜀大将,着墨非常有限,民间知道邓艾的人也不多。

  但2007年以后,以《赤壁》、新《三国》、胡玫版《曹操》和2017年的《军师联盟》为代表,三国戏开始淡化蜀汉正朔的传统叙事,转而以曹魏阵营做文章,曹魏将领的曝光度大幅提升,邓艾的关注度由此升高。

  邓艾是谁?他是汉末寒门的骄傲,可他最终的结局,却又反衬出寒门在那个年代的悲凉。

  他出身卑微,自幼丧父,曾为屯田民,最初得不到赏识,后遇司马懿赏识,官至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成为曹魏政权的“西南城墙”,并最终完成伐蜀大业,建不世之功。可他却没有想到,这条功业之路,也是自己的不归路。

  邓艾从出生开始就是困难模式,他生活在士家大族把持政治话语权的时代。三国时期,阶层固化严重,即便是乱世,享有悠久传统的士家仍牢牢把持社会的塔尖,王佐之才、策士谋臣,多是某一精英士族的代言人。

  比如曹魏这一方,就有颍川荀氏(荀彧、荀攸)、河内司马氏(司马防、司马八达)、 颍川钟氏(钟繇、钟会)、沛国夏侯氏(夏侯惇、夏侯渊)、清河崔氏(崔林、崔琰)、弘农杨氏(杨彪、杨修)等等。

  这些士家都是两汉四百年文教政治的产物,死死守住社会流动的关口,三国乱而不崩,就在于统治阶层与士家共同拱卫政治,延续着东汉的政治逻辑,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刘,亦或是河北袁绍、河南袁术、荆州刘表,莫不如此。

  而这些军阀代表,不少也出自士家。而邓艾生活于这一时代,必然前路坎坷。当他是“都尉学士”时,就“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竺草守。”这时候,你如果跟他说:“艾艾,灭蜀之功,非汝莫属。”绝对是笑话。

  奋斗之路

  邓艾一生的转折在于遇见司马懿,因为才能非凡,司马懿破格将他征辟。《三国志·邓艾传》载:“宣王(司马懿)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部分史家据此认为:司马懿看中寒门,有意革新阶层。但这种观点并不靠谱。

  在司马懿拔擢的人物中,多数人的父辈是司马懿的至交、同僚或部下,如卢毓,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任其为司隶校尉,他的儿子卢钦后来被司马懿举荐担任中郎;又如荀顗、胡奋,他们的父亲与司马懿颇多交往。

  其中,荀顗之父正是颍川荀氏的代表荀彧。被司马懿举荐之人多为士家贵族或当时名士,寒门少之又少,邓艾只是一个另类。

  所以仇鹿鸣在《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中道:“东汉以降,三公逐渐沦为坐而论道之职,但在两汉极重门生故吏之谊的社会风气下,辟举之权也是政治人物构筑自己人际网络的重要方式。同样对于司马懿而言,举荐、辟召才智之士,也是他在这一时期构筑自己权势网络的重要手段。”

  不过,无论司马懿是否有私心,至少是他赏识了邓艾,改变了邓艾的一生,而这时候,邓艾已经年近四十了。历史的指针往前拨,在邓艾的后半生,伐蜀一役是他最辉煌的时光,但对于司马昭伐蜀的决定,邓艾起初并不赞同。

  《晋书》卷二《文帝纪》:“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为喻之,艾乃奉命。”

  伐蜀之战,论资历和能力,邓艾本该都是主帅的最佳人选,可为什么司马昭决定用钟会为主帅呢?除了因为邓艾站在反对一方,以及司马昭对钟会的重用,还在于长久以来,邓艾与司马氏集团核心人员的“疏离”,而这个就与邓艾的出身有关。

  司马氏集团主要由士家大族子弟(其中多为重儒的汉末世家)和曹魏功臣后代组成,像卢钦,他是东汉名儒卢植之孙、曹魏司空卢毓之子;王浑,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孙、曹魏司空王昶之子;荀顗,荀彧之子,荀勖,东汉司空荀爽曾孙,二人皆为颍川荀氏代表;羊祜,出身泰山羊氏;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至于司马孚,更不必多言。

  这些都是司马昭依仗的对象,而邓艾与他们的区别一目了然。

  邓艾原本只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没有士家依托,他一步步往上晋升的方式并不是依靠士人品评或家门的荣光,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功与谋略,淮南屯田、关陇抗蜀,皆仰赖邓艾之力。邓艾的口吃更是被士人嘲笑,《世说新语》的一个段子就是调侃他的: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军师联盟》中,士族代表陈群及那些士家出身的考官,看到邓艾口吃便以为不堪大用,如果不是司马懿慧眼识人,邓艾跻身庙堂的第一步就被断了。这样的处理是有历史依据的。当然,剧中邓艾和钟会的关系,从惺惺相惜到矛盾重重,就有艺术加工的考量了。

  寒门的希望,却挡不住历史的车轮

  可在立下不世之功后,邓艾却下错了一步棋。《三国志·邓艾传》载:“(艾)辙依邓禹故事,承制拜刘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邓艾的这种做法,让本就与他保持疏离的士族更加笑话他(“有识者笑之”),也让司马氏集团找到钳制他的借口。

  毕竟,邓艾灭蜀,居功甚伟,自古统治者不容臣子功高盖主,且上文已讲,无论是辈分还是家世背景,邓艾都不是司马昭发自内心仰仗的对象,加之邓艾没有士族支持,兵权又因钟会陷害而被夺,所以一时之英雄,也就彻底成为刀俎下的鱼肉。

  《魏氏春秋》载:“艾仰天叹曰:“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几句谗言,就能让司马昭下决心逮捕居功至伟的邓艾?

  在这件事上,司马昭的心思恐怕也是“路人皆知”,只是不好点破。所以,邓艾没有禀告司马昭而擅自行事,成为他被捕的导火索,而参与杀害他的卫瓘,先斩后奏,不但没被降罪,反而转任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封菑阳侯。

  有趣的是,卫瓘恰恰出生于儒学官宦士家,“性负静有名理,明识清允”。而参与诬陷邓艾的钟会、胡烈,第一位出身颍川钟氏,是魏太傅钟繇之子,第二位乃曹魏车骑将军胡遵之子,镇军大将军胡奋之弟。

  邓艾之死的直接导火索是其灭蜀后的独断行为,但深层原因,在于司马氏集团对邓艾的忌惮以及士家大族对他的鄙夷。

  是非公论,民间心知肚明,司马氏集团又何尝不知道邓艾冤死,但做臣子的更明白,这是统治者有意而为的冤案。即便有二三人为邓艾说话,短期内也无济于事。

  《晋书》卷三六《卫瓘传》曰:“杜预闻(卫)瓘杀邓艾,言于众曰:“伯玉其不免乎!身为名士,位居总帅,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当何以堪其责乎?”瓘闻之,不俟驾而谢。”

  邓艾死后,魏国政坛里本就势单力薄的寒门,话语空间被进一步缩小,及至司马氏政权建立,朝廷上已经形成司马氏与尚儒士家大族垄断的局面,尔后,哪怕司马氏一度想遏制尾大不掉的功臣集团,想到的援手也不是寒门,而是外戚一支。

  整个西晋王朝,寒门的政治代言人基本空缺,即便有零星二三人凭借才能脱颖而出,也只能依附士家或外戚,而非自立门户。

  仇鹿鸣先生的说法一针见血:“与司马氏家族关系密切且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曹魏贵戚子弟占据了司马氏集团的核心,他们通过对邓艾这样气类不同的异质力量的排斥,来巩固自己既得的利益,但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上升渠道的拥塞。”

  所以,邓艾的悲剧看似偶然,实则蕴含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他可以建立不世的功勋,却无法改变那个时代的政治秩序和趋势;他可以成为执政者赏识的幸运儿,却最终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邓艾一度是寒门的希望,但最终,他的死亡象征了希望的破灭。这是贵族政治的时代,寒门终究只是配角。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作者简介:宗城:706 青年空间新媒体主编,微思客编辑,不自由作者,文章散见于新京报书评周刊、凤凰文化、中国青年杂志、中青报、文汇APP、三联中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三国司马懿邓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