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学区房到底有没有用?

2018年01月31日10:14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最近,关注乔爸公众号的一些家长,在后台询问乔爸关于房子的问题。准确来说是询问家长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上争议不断的“学区房”。

  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表示,目前他们夫妻俩头等难题不是“为孩子选个适合的幼儿园”,而是“要不要换个学区房”。才三岁就考虑孩子小学入学问题,看起来简直就是“未雨绸缪”,然而这位妈妈表示,这已经算晚了。因为很多优质学区不仅仅要求你有房子,有户口,甚至要求需提前3年迁入,甚至更早,会按迁入时间顺序排队。如果快上小学时才换房过去,只能等到一句“对不起,您家的孩子没有资格”。

  考虑“换房”这还是轻度焦虑的家长,更焦虑的是绝大多数还在租房的道路上挣扎的家长们。他们可以说是处于一个更加焦灼的状态。北京的房价已经是“国际有名”,而“学区房”这个奇葩的存在更是让家长们“抓耳饶腮”,它是一个在夜里都被家长们做梦絮絮叨叨咒骂的存在。学区房的价格已经不仅仅是体现一个房子的平米数多少,装修精致与否,交通是否便捷的存在,它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在否分布的名校附近且可让适龄儿童面试入读。

  学区房=好学校=好教育?

  乔爸想说:学区房和重点中学,与通常所说的“教育质量”并不相关。只有家长的教育情况、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其他家庭和个人特征,才能为子女带来更好的教育。

  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也许会促使他们购买学区房,让子女上更好的学校或者重点学校。这也许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同学,更好的教育氛围(但并不能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好)。

  回到这个问题,家长花大价钱购买的学区房,会不会为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教育?乔爸想说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教育”,比如行为举止,比如优质同学,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但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们不要单纯地指望一套学区房能够提高。

  从这个角度看,购买学区房只是家长为了孩子们有可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付出的成本。是一种自身的教育偏好行为。 换句话说: 从本质上看,学区房并不是由“好学校”定义当然也不是“好教育”的代名词。而是由愿意为子女教育支付更高成本的家长们合成定义的。

  由此来看,买房并不能决定对下一代的教育。

  房市有风险,孩子也未必“成才”

  其实绝大多数家长也明白这个道理:学区房并不能让孩子的成绩更好,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拼死拼活也要拼出一套学区房,甚至降低生活水平也要挤进一个只有40平米却要上千万的“破房子”?

  背后的思维逻辑是这样的:如果考不上一个好大学,就找不到一个好工作,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而且因为现在学籍管理特别严格,像在北京,中考不允许跨区的,所以要考上一个好高中,必须先上一个好初中,必须先上一个好小学。而要上一个好小学,要求必须提前3年落户的,所以紧迫感及焦虑大大提前了。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受,买到学区房后,真正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的竟然是缓解了自己的焦虑。因为他们认为,孩子通向未来成功的入场券,算是抢到手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张入场券的使用者,是否愿意为了这张来之不易的入场券努力到“头悬梁式”的发奋努力。

  一想到这些孩子有可能在名校里也稳稳地吊着车尾,最后被高智商同学碾压到自信全无完全丧失学习兴趣;或者在学校一个午觉的功夫灵光乍现地发现自己的“真爱”是搞行为艺术,结果辍学跑去去学地下说唱。这些“不可预见且突发性事件”突然出现后。乔爸想,这些当年和一众家长打的头破血流才抢到的学区房的家长们,大概会整个人崩溃到生无可恋,这比房子贬值更让人沮丧和绝望。

  学区房到底是什么?

  是孩子教育质量的保证,

  还是家长的心理安慰剂?

  家长们总觉得,有了靠谱的学区房,孩子就能上一个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毕业之后顺利找到工作然后一路通顺。不考虑孩子是否争气,是否没有辜负家长们的期望,我们假设这个孩子学习特别努力,茁壮成长为成绩好,品行优。然而在现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商业时代,社会发展太快,趋势和潮流变化无法预测。所以当我们在拼命努力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的时候,谁知道未来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会不会比赛飞行?会不会比赛游泳?会不会比赛睡觉?

  关键在于,你究竟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只会学习的好学生,还是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租房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吗”?

  目前还有一些家长,他们不存在去拼不拼学区房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北上广买房贵,租房到底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影响,会不会给孩子一个不安的心理?

  乔爸想说,把房子作为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来源,是中国人特有的意识。世界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将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是否“拥有”一套房子的基础上。从小我们的父辈就教育我们“有了房子就像树有了根,一切就能变得安稳。”妈妈嫁闺女会要求对方有房,房子似乎成为“安稳”的代名词。

  但是乔爸想说,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应该由一套房子给出。

  家长们这种思想只会限制住孩子们的思维。你们仔细回想父辈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安稳”两个字是永恒不变的。过去希望我们能拿着“铁饭碗”吃公粮,现在希望我们能在北上广买房成家。讲的都是一个“稳”,而真正有着创造力的人寻求的是“突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创造力始终在国际上处于弱势,是我们的求稳的思维圈住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

  乔爸想起一个段子:“几人打车到清华,聊起某某几年前就买房了,真是人生赢家。出租车司机大爷默默听了很久说:我家拆迁分了几套房,可我就是个开车的,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你们北大清华毕业,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北京买套房,而不是思考国家的未来,那这个国家真的没有希望了。”如果连清华北大这样名校毕业的学生,眼光都如此短浅的只盯着北京的房价的涨跌,那么这个国家还有谁来推动发展?

  除了学区房,我们能留给孩子什么?

  如果不能提供学区房和丰富的物质生活,我们能留给孩子什么?

  这个答案我想一个叫何江的人会给各位答案。

  北京时间5月26日,哈佛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来自中国的学生何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讲述中国故事。这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成为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学生,与他同台演讲的,还有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这个哈佛中国毕业生演讲第一人,这个出生在湖南农村的年轻人告诉我们,他们印象中最深刻的教育是父亲的睡前故事。

  与中国当时很多农村一样,何江的家乡也有不少留守儿童,然而何江的父母却双双选择留在老家,他们坚信“不能为了打工赚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虽然这个小家一贫如洗,但因成长过程中有父母陪伴左右,何江与弟弟很幸福。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总是鼓励两个儿子,在母亲心里他们总是最棒的,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要求孩子们把从课本里听到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不懂的,还会讨论一番。

  在中国农村,这样的家庭教育可以说非常不易。

  从这里也可以预见何江之后的成长与成绩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由此看来好的家庭教育与物质无关,是家长发自内心的引导与鼓励

  最后回答家长们的提问。

  乔爸认为:住普通房子还是学区房,租房还是买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留给孩子一颗勇于突破固定思维框架以及拥有无尽创造力和想象的心。

  希望你的孩子是个眼界开阔且可以创造无限可能的人,而不是被房子圈住只会辛苦工作还款的房奴。

  所有家长共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学区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