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说“随便”我可当真了!

2018年01月31日10:48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作者 | 维小维 

  向来不惮以“毒舌”标榜自己的金星成为近期《吐槽大会》的焦点,这也是她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回应“毒舌”二字:很多人说我毒舌,我毒吗?我毒,我承认。

  在如今这个推崇中庸的社会里面,大家都习惯了不痛不痒,真实和独立声音简直成了一件稀罕的物件。

  这种情形在生活中实在是太普遍了:

  去理发店剪个头发,发型师问要怎么剪,通常你也没有清晰的想法就说了一句“随便”,结果剪出来的结果简直是“随便”得不忍直视;

  和朋友约个饭,谈到去哪里吃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的洒脱,直接说一句“随便”,结果当朋友定了一个堵车三小时的地方,你不得不吐了一口老血。

  事实上,在特别不爱主张主权的中国人际关系中,说随便很容易,像金星那样“毒舌”却显得很困难。

  一、“随便”其实很复杂

  如果你在餐厅里刷信用卡消费需要收1%的手续费,那餐厅应该怎么告诉客户呢?

  一种说法是,刷信用卡要收1%手续费;另一种说法是,现金支付可以减免1%。

  结果,大部分人会把减免1%的说法看成一种优惠,而把加收1%的手续费看成一种打劫。

  这个案例说明,一模一样结果的事实,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就会让人get到不一样的点。

  在工作忙碌时,我通常会很厌烦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跟我提供各种选择,陈述各种方案。

  为了尽快终止谈话,我极度容易脱口而出的便是“随便吧”、“你看着办吧”。

  让我们再来看看接收方的内心,他可能是这样想的:

  这个人的工作标准比较低啊,我下次可以做得更随便一点;

  这个人对待工作也太不认真了,以后不跟他合作了;

  这个人很好相处啊,我明天要请他吃饭继续跟他叨逼叨……

  某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凡事随便的人有四重意愿:

  第一是表示尊重对方;

  第二是对事厌烦;

  第三是有不满意,但是懒得跟你争;

  第四是不动脑子不想负责。

  要知道,你说的“随便”可以反馈的信息量太大了,它不一定只是表达了你想结束这段对话的倾向,它还有更多不确定的浮想联翩。

  在这样的前提下,看看手表温和而坚定地说“我马上就有一个会议,不能跟你聊了”;

  或者“我比较忙暂时不讨论这个问题了”的明确拒绝,会比一句委婉的“随便”表达得更加清晰。

  二、不随便说“随便”是高情商的体现

  纽约马里斯特大学调研所最近以电话采访的方式调查成年公民,票选最令美国人反感的词汇。

  “随便”一词以47%的得票率位居榜首,次之的是25%的“你知道”。

  参与调研的人认为,“随便”一词,虽然是一个结束争论的用语,却在言语中透露出一种漠然和事不关己,这样的态度是生性热情认真的美国人特别不能接受的。

  所以,你用“随便”来表示拒绝,听者不但听不出来,还会认为你没有态度。

  懒得争辩可以用很多种方式结束来表示不满,而且看上去比说一句“随便”高明得多。

  2014年中国自媒体年会上,“雕爷”孟醒,面对大众对“雕爷牛腩”口味的质疑,用了非常巧妙的说法。

  他说,“那不是给屌丝吃的”。

  暗含着:

  咱们这个牛腩可是给中产阶级吃的,你们可以闭嘴了。

  一句话结束了对口味的争辩,并且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而国民老公王思聪更是聪明:

  2017年某段时间,网友在微博上谈论“王思聪已经100天没有更新微博”的情况。王思聪没有正面回应,直接在微博上对一个人的微博点了赞。

  而那个人的微博上写的是:哥们儿,我真的是懒得理你。

  你看,通过迂回的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满,既不伤害彼此的情面,也比双手一摊、双肩一耸说一句“随便你”更加有意思。

  三、被“随便”两个字削减的是你的深度思考

  美国作家罗杰·费希尔写过一本书,叫做《横向领导力》。他提出:

  真正的领导者,并不需要职位。

  一个目标清晰,计划明确的人,哪怕没有权力也能影响身边的人成事。

  而在职场中总是四平八稳、不担风险、从不表态的人,又如何去影响别人推动工作呢?

  事事“随便”好相处的人,似乎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在表达第四种意思:我没思考,我没主见。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企业里最不欢迎的“差不多先生”。

  胡适先生1924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

  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让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他说不都差不多吗?

  在学堂,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什么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是山西,他说陕西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差不多先生非常好相处,就像现在的“佛系”思维,减压又随和。

  但是,站在管理的角度,差不多态度实质是在去掉“认真、积极、思考”的标签。

  如果连陕西和山西都没有动力去搞清楚,那还有什么动力搞清楚微积分和分子式呢?还有什么动力做出超出公司期望值的工作呢?

  所以,如果长着脑子的人不仅仅是为了看上去健全,的确该思考尝试去要求自己想要的结果。

  表达态度似乎是国人最欠缺的一门实操课。

  四、“随便”代表的是被你放弃的主动权

  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珍妮弗·L·斯科特在《跟巴黎名媛学气质》中讲述了“生活在巴黎,我所学到的n个秘诀”。

  其中一条秘诀就是:让你的衣橱只有10件单品。

  她认为,让你的衣橱随便地挤满了衣服,实质上是你穿衣并没有个人风格。

  换言之,珍妮弗讲的是一个通过表态获得主动权的过程。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以“我不是个随便的人”来标榜自己,殊不知,需要行动的时候都“很随便”。

  一个凡事都张口说“随便”的人,一个不爱表态的人,其实是在主动放弃获得理想结果的主动权。

  我的正能量男神抖森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特别喜欢:

  我,或者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很在意很看重的东西,往往会想要表现得不那么在意。

  因为仿佛表现得不那么在意,失去时就不那么难受和狼狈。

  可因为害怕就不敢用尽全力去争取,便更容易失去。

  不要回避自己的情感,该来的才更能如约而至。

  所以,在任何一个需要你袒露欲望和态度的场合,大大方方站出来说一句“我要这个,对,我想得到它”一点都不丢人。

  不随便是一种认真的态度,而这个世界只会善待对欲望认真的人。

  你是一个“随便”的人吗?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维小维。曾任四大、宝洁、网易等名企管理层,10+年CFO及投资高管,专注职场、财商和个人成长。个人公众号“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毒舌主动权态度王思聪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