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被打了是忍了还是打回去?

2018年04月27日09:55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以往家长们可能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但现在的父母们已经越来越关心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了,因为如果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他的身体、影响到他的学习。如果孩子经常跟别人起冲突,那么他的身体就会经常受伤;甚至导致他交不到朋友,情感上比较孤独,因而就不愿意去幼儿园、不愿意上学,更谈不上去学习去创造了,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如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01 社交能力会遗传吗?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说的是遗传的重要性,那么孩子的社交能力能不能得到遗传呢?如果父母的社交能力强,是不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就会高?反过来说,如果父母的社交能力弱,孩子的社交能力就差,会不会有这样的推论?

  事实上,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高低,虽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与后天父母提供的家庭教育相关性更大。

  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高低与先天因素有关,但与父母后天提供的家庭教育的相关性更大。也就是说,虽然你们夫妻两个本身社交能力比较弱,但你的孩子也极有可能培养成为社交能力很强的人。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孩子拥有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必须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例如,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基本都有保安叔叔在门口站着,欢迎小朋友,父母这会儿即使再不愿意跟别人打招呼,都要在孩子面前身教,跟保安叔叔说再见。大家可能觉得这是特别小的事情,但根据我们在幼儿园工作多年的经验,我们会发现,尤其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如果父母从第一天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跟保安叔叔打招呼,就注重这么一个细节,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的社会性一定不会差。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使你们夫妇社会交往能力先天很好,而且经常在孩子面前有展示,但如果没有进行培养,那你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可能是极低的。

  因为有时候父母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功利性的,跟人打交道可能是有求于别人,工作迫使我跟别人打交道,如果父母本身不能从社会交往这件事情中获得愉悦感,那么在孩子看来社会交往就不是有趣的事情,即使父母自己认为自己是社交达人,其实你的孩子也有可能获得不了真正的社会交往能力。

  如果父母不重视社会交往能力的沟通和培养,就可能导致孩子从小害怕跟人接触,因为他会潜意识里认为跟人接触近了可能会有危险。只要从今天开始重视起来,孩子一定会在我们用心的教育下有更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其实刚才提到的只是最肤浅的功利性目的,我们之所以要有社会交往能力,不是要成为社交达人,也不是为了成为外交官,而是因为人生下来天性就属于群居性动物,我们需要跟人打交道,能够在与跟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很快乐的感觉,也就是说,具备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提高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品质,所以我们才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这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很重要的一点。

  02 如何判断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那么,家长如何判断孩子社交能力是高是低?或者怎么知道有没有提高呢?作为普通父母,我们大多数不是专业人士,怎么来判断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高低?这里有一些小标准和可操作性的条件可供参考。

  1、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心情是不是愉快的。比如妈妈说“宝贝儿我带你去哪儿玩,那里有好几个小朋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高兴的跳起来了?还是听了妈妈说了这样的话,一噘嘴,“我才不要跟他们一起玩呢”。

  2、看孩子能不能享受他的社会生活。比如在幼儿园里,或者是在一些集体环境,在公共场所,比如一起玩个球,或者搭个积木,或者看动画片……你看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能在身体上、距离上都能够跟别人有一个很好的状态。还是你看四五个孩子,人家三四个孩子聚在一堆儿看一本书,看得可开心了,就我们的孩子躲在角落里,那我们的孩子肯定是不享受这样的生活的,其实只要你用心你就可以判断。

  3、我们的孩子期待不期待社会交往。比如妈妈说“宝贝儿,今天有个叔叔阿姨带他们的孩子来家里作客,我们要跟他分享这些玩具,还有好吃的。”我们的孩子有没有期待呢?如果一提这件事情,我们的孩子立马就说“我才不要他们来呢,他们会吃我的好吃的,我也不想让他们玩我的玩具,不想让他把我的玩具拿走”,那可能我们孩子的社交意识和能力都属于偏低的。

  4、孩子喜不喜欢爸爸妈妈。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的家长会说,怎么可能呢?我的孩子当然会喜欢我了,我每天给他买好吃的、买好玩的,还去照顾他,其实还真不一定,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你会觉得我的宝贝非常喜欢我,特别粘着我,经常跟我有分离焦虑。但我也遇到过一些父母问,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分离焦虑呢?为什么我的孩子只喜欢他的奶奶呢,他什么时候才粘着我呢?这种孩子实际上是不喜欢他的父母的,他的父母对他讲,他跟父母之间没有粘度可言。可能孩子一方面是因为父母跟孩子的情感连接不够强,但是还有一种可能,你的孩子也许在情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特殊性,或者他属于情感比较冷漠的人,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去排查和确认的。

  5、孩子爱不爱笑。宝贝儿刚出生的时候都不会说话,从语言发展角度来讲,大概到1岁之前这段时间孩子发展都是接受性言语,也就是他能听懂你说什么。除此以外,他会读懂父母的表情,比如父母跟他张嘴呀、伸舌头呀,或者冲他笑的时候,我们的宝贝儿就会以他特有的方式对父母进行回应,如果父母经常对着他笑,孩子也跟我们抱以笑容,慢慢“笑”就成为孩子表达正性情感的主要途径。

  如果我们孩子在跟人的接触过程中经常是笑的,经常“咯咯咯”笑出声音,或者是微笑,那么这个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一定是高的。有些小朋友跟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好,就咱们的孩子过一会儿哇哇哭了,又或者经常跟别人发生冲突,这时候就提示咱们家长孩子的社交能力比较低或是比较弱,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能力。

  归根结底,如果你感到痛苦,说明能力还不足够高;如果你感到快乐,说明能力已经足够强。

  有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叫做《必要的丧失》,如果有家长感兴趣,尤其是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和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缺失,或是想更好了解情感方面的发展,可以看看这本书。

  书里有一段话: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尤其是六岁以前,如果我们太长时间离开我们需要并渴望的母亲,我们就会在情感上受到伤害,那种痛就像我们被淋上油而后投入火中那样。这种伤害虽然不致命,但很有可能是永久的。

  很多小朋友在入园时会有分离焦虑,其实不仅仅是宝宝在入园的时候有分离焦虑,成人也会有分离焦虑。我从来都认为分离焦虑是不可能消除的,它一辈子都会存在的,从出生到死亡都会存在,所以你只能去缓解、降低或减弱。

  为什么有的孩子入园适应能力好,表现出的社交能力也比较高,说明他能够克制自己,而且能够很快融入环境当中,他一旦融入到环境当中了,他就感觉不到痛苦了,比如他觉得跟老师、小朋友做游戏很好玩,或者把他暂时托管在一个亲戚家里,他很快就熟悉这个状态了,就感觉不到焦虑。一旦感觉到痛苦的时候,说明你能力不够高,说明你在体验焦虑,焦虑很多时候就是能力不足而导致的。

  同一本书里还提出:只要提出分离的人是我们而不是母亲,只要母亲还可靠地在那里,我们就可能会要想独立,甚至还会沉迷于独立。

  这里的“我们”指的是孩子,这是孩子的心声,比如周末的时候,我们带着孩子去游泳池、儿童乐园或是他熟悉、喜欢的场所,他一定很痛快地就离开你了,为什么没有分离焦虑呢?怎么就不再依恋你呢?因为有更好玩的东西在吸引他。也就是说,当孩子主动离开你的时候,他不会焦虑,你把他放在幼儿园,他是被动地离开你,就会感到焦虑,但一旦孩子能主动离开你,有更好的东西吸引他,他就不会焦虑,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建议家长的。

  还以入园为例,我们会告诉幼儿园老师,包括家长,你学再多安抚孩子情绪、给他进行心理疏导、给他缓解焦虑的方法,都不如你想方设法让孩子意识到、感受到原来幼儿园这么好玩,让孩子感觉到进入幼儿园就像进入游乐园似的,如果幼儿园这么有趣味性,或者让孩子进到学校里都这样有趣味性,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快乐,因为这会儿他已经完全能够胜任所有活动内容了。

  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对来讲富有哲理性。这两句话不仅可以应用在孩子身上,还可以充分应用在自己身上,这是我们对社会交往能力的深层理解,让大家知道其实社会交往能力不是独立存在的,跟我们很多能力、发展都有关。

  03 怎样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其实今天的内容不仅适合小孩子,也适合成年人。我为大家总结了三个切入点。

  一、读心能力

  “Mind understanding”,也可以叫心理理解或心理理论。

  1、肢体语言

  孩子刚生下来时从4个月就可以读懂我们的表情了,但到了三四岁,因为语言发展起来了,这种能力慢慢被淹没了,很多小孩特别显得没有眼力价儿,比如有的小朋友今天身体不舒服或有什么伤心事儿,但我们的孩子不管不顾地拽着人家,或是非要跟人家分享一个玩具,看不出别人的肢体语言正不舒服呢,这种情况下就可能遭到拒绝,于是同伴冲突就出现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孩子没有这种意识,没有关注到别人的肢体语言。

  我们怎样在生活中注重肢体语言呢?那就是家长要把自己真实的一面传递给孩子,比如今天周末,好不容易一星期盼来了休息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要在我们身上骑着玩骑大马,你一脸疲惫,这时候你就没必要委曲求全了,你对他说“你看妈妈,妈妈的脸,妈妈现在特别累”(或者是爸爸),“我现在不能跟你玩这个,你看我已经很累,走路的时候腿都发颤,我上楼梯时走路都这么慢,你这会儿不要让我跟你玩,等今天晚上爸爸妈妈休息了一个晚上,恢复了体力,明天再跟你玩。”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其实这是生活中特别小的事情,但如果孩子能够在跟人的交往过程中读懂肢体语言,其实他的社交能力就会提高很多。

  2、心理理解

  心理理解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个体心理状态的一种理解,并且能够根据这种理解去预测他人的行为,但这种心理理解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包括知识、情绪、愿望……我给大家举个很小的例子,比如我们晚上在家里吃水果,盘子里有苹果、有梨,“宝贝儿,去给大家分水果”,如果宝贝儿知道爷爷喜欢吃梨,“喜欢吃梨”这是一种喜好,就是一种心理特征,一种愿望,或者他知道爷爷现在很渴,他很喜欢吃酥酥甜甜的梨。如果只是说“宝贝儿,你给爷爷拿个水果吧”,我们的宝贝儿能很快毫不犹豫地就拿到爷爷心里想的梨,那么这说明我们的孩子社交能力是很强的,你也可以理解为情商很高。

  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去引导孩子去理解做事情的理由,比如你让孩子去做什么事情,你要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去做,比如你让孩子给奶奶拿个苹果,你就说:“奶奶特别喜欢吃苹果,奶奶觉得苹果特别甜特别脆”,而不只是简单地说“去,给你奶奶送一个苹果去”,更重要的是你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3、假装游戏

  不知道家长在家里有没有陪伴孩子玩假装游戏,有本书叫《游戏力》推荐给大家。家长在养育过程中最麻烦的就是不太会陪伴孩子做游戏,我们说一定要入境,一定要有角色感。在“假装游戏”中,会涉及到很多思考,再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会懂得跟别人沟通和交流,而且还会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幼儿园,比如老师安排他坐在这个位置,他就会说“老师,我不喜欢坐在这个位置,我想坐在那个位置可以吗?”这种脱口而出的思辨、主动的沟通和请求其实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假装游戏”里学习到的。包括你想培养孩子有礼貌、有公德心、乖巧、尊重人,都是可以在“假装游戏”里学习的。

  4、魔性词汇

  真的是有Magic的词汇,这也是源于我们的一些研究,也就是说,你想提高孩子的读心能力,包括我们说提高心理理解能力,你就要从孩子一出生开始经常跟他讲这些词汇,这些词汇你跟孩子在一辈子的亲子相处中都需要重视,今天晚上我们就可以回家总结一下有没有用这些词汇。

  老师说得这么奇妙,家长可能会想是什么词汇,比如到吃饭时间了,我们跟孩子说“宝贝儿,黄瓜可好吃了,来吃吧”,这是一种交流。如果加上魔性词汇怎么吃呢?“这个黄瓜看上去很不错,你想吃吗?你觉得它会好吃吗?你认为它的口感会怎么样?”不知道大家听出来没有?我加上了跟心理有关的词语,这些话一旦成为你跟孩子沟通的主要使用词汇,你会发现你孩子的读心能力会特别强,为什么?因为“你想”、“你喜欢”、“你愿意”、“你认为”,这种语言直接引导孩子去关注他自己的内心,习惯之后,他也会关注别人的内心。内心都关注到了,自然会提高读心能力。

  为什么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达形式,而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如果你跟别人发出这样的问话,别人当然会跟你有比较好的沟通,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在外面吃饭,你跟阿姨要一张餐巾纸,这会儿你说:“阿姨,请帮我拿一张餐巾纸”,没有问题,但如果你说“阿姨,我想用一张餐巾纸,你可以给我一张吗?”这种沟通大家可以去对比一下,带来的沟通效果完全不一样,因为你会引导别人考虑你的心理感受,你也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你的社交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很多。

  如果你经常引导孩子去说:“你想跟我一起玩吗?你愿意咱俩一起玩吗?咱俩一起玩过家家,你觉得好吗?”多使用这些“魔性词汇”,这种小小的改变能给你的孩子带来很多改变,也就是说,你更尊重孩子的内心,你尊重了孩子的内心,孩子也会尊重你的内心。有一天孩子可能会问你“妈妈,你想含一口冰淇淋吗?”

  5、睡前故事

  通过给孩子讲故事,也能提高读心能力,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明白一个人的行为背后是有原因的,你会发现孩子会慢慢去理解他的行为跟他的大脑想法有关。有的孩子哇哇哭了,高能力的会理解他是想干什么没干成或是因为什么才哭了,这个孩子的读心能力就会比较强。

  6、看图说话

  这可能是成人在年幼时经常考试的一部分内容,比如两个小朋友怎么样,其实看图说话对孩子来说最简单的就是给他读绘本,大家理解读绘本就是照本宣科,其实有时候我们成人的言语越多,越限制孩子的想象和思考,你就让孩子翻开图,让孩子当你的小老师给你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给孩子读过《小黄和小蓝》这本书,其实就是两个不同颜色的故事。我们给幼儿园3岁多的小朋友看过,他们根本不认字,可是问他图上讲的是什么事。他会说,他跟他妈妈吵架了,他要离开家了。也就是说,孩子能够从图里知觉出很多信息。这说明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子,对图有很多解读,而且很多时候是从心理层面解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提高读心能力。

  二、情绪调控

  情绪控制,比如孩子跟别人争夺什么东西的时候,或者爸爸妈妈跟他沟通一些东西,比如正要出门了,孩子磨磨蹭蹭的,经常弄的家长非常生气,孩子跟家长相处得不好,跟小朋友相处得也不好。

  第一重要,孩子一定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什么?如果一个孩子都不能接纳自己,比如他觉得自己很笨,觉得自己能力很弱,比如认为他自己长得很丑,他都会容易情绪暴躁,因为他本身就认为自己跟这个世界是不和谐的。

  孩子接纳自己是怎么来的?当然是家长夸出来的,爱出来的,有的家长就特别会夸孩子,说实话他的孩子长得也很一般,但让他一说就是大明星,就是仙女,你会觉得这个家长是不是太不知深浅了?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让孩子自己真的觉得自己很美,慢慢他就会由外表美转为关注他的行为美和内在美,所以我们要接纳自己,成人也是,你会发现当你情绪失控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你不接纳自己、否定自己的时候。

  第二重要,要培养孩子幽默、乐观。一个幽默、乐观的人为什么情绪容易比较好?因为他非常聪慧,如果你的孩子有这种机智的反馈,那他的社会交往就会显得特别顺畅。

  第三重要,就是要悦纳他人。你不要把别人想得那么邪恶,对方小朋友也不是一定要欺负你或讽刺你、激怒你,而只是因为她觉得好玩、有趣,就像给你破个谜语一样,可能只是想逗一逗你,如果你能够轻轻拨开这件事情,那么你们的交往就会特别顺畅了。情绪控制我们今天不做更多展开,大家只要记住这三点就可以了。

  三、自尊自信

  最后我们要讲一讲自尊和自信。交往是是一个人跟别人互动的事情,怎么还跟他的自尊自信有关呢?一个人的自信是源于他信,我们以孩子跟别人打招呼为例,很多家长都会说,你看,你不打招呼,你没有礼貌,打招呼你就是一个有礼貌的小朋友,其实很多时候家长这种逻辑是错误的,就是因为家长给孩子戴上了“有没有礼貌”的帽子,导致孩子真正没有了自信、没有了他信。

  我们换一种角度来讲,你在鼓励孩子跟别人打招呼的时候你不是这样说,你会说“嗯,你看你跟保安叔叔打个招呼,他多开心呀,他一定会觉得你特别特别喜欢他,对不对?”如果在这种逻辑下,孩子今天打招呼了,他会觉得,我喜欢他,我让保安叔叔高兴了,非常好。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跟他打招呼也会说,今天我没有让他高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礼貌,孩子就不会产生这种自责,他有了这种信念之后他就会有自信,他不会随便给自己贴一些不好的标签。所以,在跟别人互动的过程中,你能够从一些利人、利他的角度解读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引导可能会更好。

  还有,自尊是源于自我,自尊首先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尊重还有一些认识,孩子在1岁2个月左右会有这种自我意识,他的自我意识是他能够知道镜子里的那个小朋友是他自己的影子,而不是别的小朋友。刚开始小孩子小的时候第一次照镜子会啊啊啊说话,他认为这是另外一个小孩,他要摸人家、抓人家,但1岁多时他就认识了,实际上是源于自我。

  自我其实有很多种,甚至我们在审美过程中,比如有的孩子冬天要在羽绒服外面穿白纱裙,但妈妈可能会否定,妈妈会说“多傻呀”,尤其是用了这种词,这就会让孩子怀疑自我的审美,她在群体之中或许会表现出自尊比较低,但如果妈妈说“哇,像白雪公主一样”,小孩只要开心,走路都会跳跳地走,到班上她会说“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夸我”,带着这样的情绪进入班里时,孩子的社会交往心态一定是非常好的,如果刚被你否定或奚落一番,那她进入教室肯定也是没有自尊和自信的。

  04 关于社交能力的误区

  关于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我们经常有些误区。

  比如,我们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培养社交达人吗?不是的,有的社交达人是为了交际、为了应酬,我们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是为了让孩子享受,愿意跟别人交往,能够从交往中获得乐趣。

  那么是不是敢争抢的孩子就是社交能力强呢?我想说不是,在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里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无论是经常欺负别人或是被欺负的孩子,社交能力都是需要提高的。

  还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随和,谁抱都能抱走,跟谁都能走,他从来不怕陌生人。那你要小心了,这不一定说明你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强,也有可能他在情感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特殊性,但也不要害怕。很多家长会说,我的孩子从来不会认生,他是不是心里有问题或发展有问题?因为有的孩子先天安全感就特别强,或者比较大大咧咧,这跟先天特质也有关系。

  还有的家长说,是不是能说会道就是社交能力强?也不是,因为社交是互动的,除了诉说,我们有时候要懂得倾听,有的孩子不懂得察言观色,不管别人想不想听,他都在那儿碎碎念地说,其实这样别人也不太会喜欢,因为他不太会顾忌对方跟他对话的感受,所以不要认为孩子话多就是社交能力强,要说到别人的心坎儿上,说话得体。

  还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害羞,是不是特别内向,是不是社交能力弱?这也是错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名人,他们本身都是非常害羞内敛的人,但你从他们的社会演讲、商业谈判和与同事的相处中,你都看不到他们是社交能力弱的人,很多孩子的害羞和内向都是父母的假想,一定要区分清楚,一定要思考一下我们对社交能力说的那些点,比如,孩子在社会生活中是不是心情愉快,能不能享受他的社会生活,是不是很期待跟别人交往,喜不喜欢父母,孩子脸上是不是经常挂着笑等等。

  其实,个体的交往能力毕生都在发展变化,别说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增强和提高,我们成人也可以,而且社会交往能力不仅会提高,还可能会降低,它是一种动态发展变化的能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交往家长宝贝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