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有拖延症 只是Ta还没学会做计划

2018年04月20日10:49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昨晚又被孩子磨磨蹭蹭写作业气炸了!

  一早上叫了十次Ta都没起床,我都变成叫醒闹钟了!

  一喊练琴就哼哼唧唧怎么破?“

  计划中的事情,一件都没做好?

  我身边90%以上的家长朋友,都会向我抱怨孩子有拖延症,然而,作为一个比你们育儿经验略长那么一点点的妈妈,我和女儿“拖延症”搏斗的故事提醒我,更多的时候,不是孩子有拖延症,只是Ta还没有学会做计划。

    1、拖延,是孩子有更好的事情要先享受

  总能听到朋友们类似的抱怨,拖延症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困扰之一。每当朋友又被折磨崩溃时,我只能好言安慰一句:可能是孩子有更好的事情要先享受吧。那边忿忿丢一句:再好的事情也得先完成该做的事情吧!唉唉!不跟你说了,你家孩子省心,你当然不懂我的痛。

  真的是我的孩子更省心吗?还是因为我省心地不去管她拖延?或者说她有某种神奇的能力能克服拖延?

  2、有目标和有计划,拖延能被改变

  讲个过去的职业体验,看看一帮拖延症患者如何被治愈。

  我曾经是一个影视工作者。为了拍摄一部片子,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组成百人甚至千人以上的临时团队,俗称剧组,这个团队会包括导演、演员等偏于艺术创造性的人才,也会涵盖很多偏重于技术层面的工作人员,比如道具师,服装师,还有金融财务、电脑科技的理工科专业人才,以及更多零敲碎打的工作人员,要让这些混杂着各种特长能力,多种不同工作习惯的临时团队在短期内能配合起来,高效而持续地运转一个剧组,靠什么呢?

  就靠剧组每天一张通告单,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拍摄计划进度表。

  这张通告单从剧组每个成员一早睁眼管到晚上收工洗澡。导演按照这个计划表拍摄,演员按照这个计划表准时到场表演,美术师按照这个计划准备场景,道具师根据这个计划准备道具,服装师根据这个计划准备服装……以此类推。

  一个好的通告计划,能让剧组各成员之间正在运行的动作和行为被高度可视化,通告单越是逻辑清晰,计划越是安排得当,剧组运作就会越顺畅,最后达到一种有序高效的美感,从而产出成本与收入、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皆丰收的好作品。而如果拍摄通告混乱无序,那怕原始剧本是非常出色的创意,剧组也会在逐日的推进中慢慢进入混乱,中间如果没有巨大的阵痛调整,最终就会乱成一锅粥,最终拍摄出的作品显而易见。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好像和孩子拖延症丝毫没有无关联的例子呢?

  因为从事剧组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是社会闲散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严重拖延症患者,但是这些人在一个通告单的魔法指挥棒下,会严格执行计划,不但起早贪黑,还会兢兢业业,与他人的进度匹配,追求一个共同的利益。也就是说,目标驱动和良性计划运行,治愈了整个群体的拖延性行为。

  更进一步说明一下。

  我曾经把剧组这种有目标,有计划的运作方式应用到了教育孩子身上。从孩子大约5、6岁开始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她学习如何制定与自己相关的计划,大到一年的学习目标,小到每日每时每分的细致安排。因为我的职业因素,她曾经多次请假,在离开学校期间,她会严格按照学校的课程进度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以确保再次返校时能跟上学校节奏,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我的省心来自于她已经学会了寻找目标,制定计划。

  3、要找到孩子“着手就做”的动力

  看到这儿,你肯定要说,我也希望孩子有计划性啊,着手就做事,可是Ta不愿意啊!

  我认为问题出在:“想要”。我注意到,家长总是以“为了你好“的名义把自己的“想要”强加给孩子(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命令孩子”现在、马上、必须做“,可是当孩子不认可,Ta也不甘示弱,以”磨蹭、等会儿,可做可不做“的消极行为方式来对抗。家长反复强调孩子有拖延症,其实是感受到对孩子逐渐”失去控制“压力。

  讲个故事加深理解。

  记得女儿6岁一年级时,因为我对学前预备教育的一些抵触,她明显比一般一年级的孩子识字要少,老师反馈她需要多认字,赶上进度。

  她问我:妈妈,你能教我多认字吗?

  我问她:这是你想要的吗?

  她点点头,很认真的说,是的。

  我问:你为什么想要多认字?

  她想了想,说:我想和同学认的一样多,还能看有趣的书。

  我问:那你想认识多少字,假设以一年计算?

  她看着我,小心翼翼的说:400?

  我说:如果你想自己看好玩的书,至少要 “ 700 ”。

  她抗议:妈妈,这太难!。

  我建议:这样,你先把已经认识的字写下来,看看你目前距离700字还有多远的距离。

  她一下子放松了,轻松地说:好啊。

  于是我们买了一本小学识字700的图书,她先把自己一眼看了就认识的字圈住,数了数,发现至少认识300字。她很开心,觉得自己每天只要完成10个字就可以达到目标。

  我问她:这看起来并不难,对不对?

  她连连点头。

  她以每天10个字的速度去圈那本书,后来越来越快。一年级下学期,她认识了2000个字!!!!超出了她自己的计划。这建立了她在识字方面的自信,后来就不需要我在目标上推动了,我只是买了各种各样的书去挑战她的识字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你看,这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时候产生的巨大能量。

  4、是孩子的计划,不是你的计划

  让孩子去找到真正想要开始的目标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让孩子愿意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持续的训练和时间投入呢?

  现在整个社会都非常推崇投入产出比,大部分家庭育儿陷入高投资高回报的风险投资模式,而学习成绩就成为投资收益的考量。于是心急的家长都会把孩子自己制定的计划按照成人的逻辑重新梳理一遍,因为我们希望事情的推进过程是有序的,结果是完美的。玩耍,太多,删掉!每天半小时练琴,太少,增加!最终要让孩子按照我们,注意,是我们——制定的计划照办,从这一刻开始,计划就不再是孩子的计划,而是你的计划。既然是你的计划,就不要责怪孩子在某个不可预期的地方爆发反抗。

  我问过几个非常优秀的“琴童”,为什么他们能坚持每天都练琴?是因为妈妈唠叨,严厉,盯得紧吗?他们的一致回答都是,因为我这是我的乐趣所在,我有自己的练琴时间表,不用妈妈管,当然,如果我有问题,妈妈总能帮我解决。你看,家长的恰当退出反而是孩子能执行好自己计划的助推力。

  讲个关于家长退出却得到好结果的故事。

  有个妈妈,她的12岁孩子每天早上出门都要拖延,刷牙、吃饭、准备衣服,没有一件事不拖延。她想了各种办法都没辙,有一天,当孩子慢慢悠悠上了车,并催促她快点开车。她决定这样做,她把车开到了一个路边,停了下来。孩子很困惑的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停下来,我已经来不及了。她说:我现在很生气,因为我已经在车里等了你很久,现在为了安全,我需要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孩子很震惊!她等了大约10分钟重新启动上路,开车的速度比平时更慢。那天孩子当然迟到了,但是之后的很多天,孩子再也没有迟到了,因为那天之后孩子意识到,去上学是自己该着急的事。

  这个故事表明,如果你比孩子还在意Ta的行为产生的负面后果,Ta为什么要比你着急呢?Ta不着急,而你着急,是不是就是拖延呢?

  5、现在慢,是为了将来快

  顺着上面这个故事继续,其实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我们不让孩子自己做计划并放手执行,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更在乎那个结果。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作为家长的我们太快,不能忍受孩子的慢。

  我有位男性朋友非常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很有计划性,但是他一直非常困扰为什么自己这么高效率的人,他女儿却拖延症极高,迟到频繁不说,做事很没有规划和效率,用他的话说就是脑子总是“一团乱麻”,他把这归结为大脑发展不成熟的科学依据,我一度也很认同。

  结果有次一同出行,我6岁的女儿临出门前突然蹲下系鞋带,可能因为她那个年龄阶段正处于对事物的有序整理阶段,她拆了系,系了拆,就是要两边鞋带完全对齐。

  我在一旁耐心的等着,直到小朋友把鞋带拴齐整了,前后大约十分钟。我的这个朋友当时看呆了,他在事后批评我:你当时应该直接拎起她就走,大人哪有时间等孩子磨洋工,等大了她自然就能对齐整了。

  当时我也被批评得连连点头说是,可是后来在小朋友的很多事情上,比如每天放学回来做作业是否要陪伴?作业是否要帮忙检查?书包是否要整理?我观察出来,越是那些每天在微信群里问老师家庭作业是什么,每天晚上帮孩子检查作业、要求字迹工整,早上整理书包,生怕错漏物品的家长,他们看着很上心,很负责任,孩子在一二年级时也不太容易犯错误,很让老师喜欢,但是到了4、5年级后,当家长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慢慢有独立自主能力,而自己的孩子还事事都要操心,想当然就怪罪孩子不会规划,一摊手,要让孩子自己负责,这时候孩子一头雾水,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于是就出现对抗和拖延。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当下的课后补习、大学包装申请当中。现在很多课后补习班要求家长随堂听课,做笔记,回家继续辅导,而大学申请更是早已变成家长白热化的战场。这样的负面后果是什么?表层是孩子不需要自主行为,深层是家长不认可孩子的执行能力,当Ta不被认可的时候,Ta为什么要出力不讨好?拖延已经是最柔和的对抗了。

  有个北美的妈妈曾经提过一个让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故事,她请了一个优秀的家教帮4年级的孩子改作文,没想到作文到了老师手中却被直接打回,因为老师一眼就看出那么精确的用词用语不是孩子所写。她追问老师难道找个家教辅导,让孩子作文写得更好都不行吗?老师请她反思一下,当孩子需要慢的时候,家长是不是手伸得太快,太急于出效果出成绩了?

  6、挑战复杂任务,让孩子成长

  当孩子有了目标,也有了行动的计划,慢慢让孩子自己加任务加目标是必须的,如果说分拆目标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建立做事自信的关键,那么整合多项任务的能力是促进孩子走向更高阶梯的技能。

  我很喜欢《失控》这本书,里面阐述了所有事情分为三种——简单系统、复杂系统和超复杂系统。我个人认为,一些孩子尤其是大一些孩子之所以拖延,其实是因为没有受到过多任务叠加运行的挑战,导致很多时候Ta的大脑的计算能力只能处理“简单系统”,对于任何复杂系统毫无应对能力。

  据我观察,很厉害的青少年,本身就是一个多任务解决专家。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同时运作着两个以上俱乐部,还要准备IMO比赛的斯坦福学霸,我问他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般人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多项任务,并都取得惊人的成绩?他反问:我做的事情算很多吗?他的妈妈后来告诉我,他早已经习惯或者擅长为多任务做计划。这也侧证了为什么越高效者越轻松。

  总结一下,当孩子年幼的时候,你要帮Ta找到想要攻克的目标或难题,把看上去很难的事情分解成简单的,容易达到的小目标和小任务,让孩子建立挑战不可能的自信。而当孩子慢慢年长,你要学会适当退出,让Ta练习规划多任务的能力,学会把很多看着容易但繁杂的目标和任务排列组合,按照轻重缓急重新排兵布阵,从而追求一个更大的目标。

  非常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却是反着来。孩子年幼的时候被各种课程诱惑,声东击西,样样想学想做,导致孩子在哪个点上都没有突出的发展,失去了自信。可是当孩子大了,会反抗了,一旦激烈,家长就无奈缴械投降,放任孩子,于是孩子的任务反而越来越单一,早恋的一头扎进恋爱中不能自拔,学习的读着读到生活无能,捣乱的一心一意捣乱,完全不具备在青少年时期开始需要应对的复杂环境和复杂任务的能力。

  当进入大学,发现要社交,要学习,要娱乐,要找工作求发展,单一任务忽然变成多条无序的线运行着。当Ta不具备从这些无序中找到有序,对复杂事物进行分解、排序、整合计划的能力,愤怒、恐惧、逃避、不自信都会让Ta选择不去开始任何一件事情,因为没有人喜欢失控,包括成人。这个时候,再好的时间管理妙招也改变不了拖延习惯了,再严重久一点,就真的变成一种叫拖延症的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成人社会,拖延症更厉害,更难治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拖延症计划孩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