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这招断了留学生的后路:挂科托人管用吗?

2018年05月08日11:01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在英国留学时挂科了,中国学生随后的举动哪个可行?A。 给老师送钱 B。 给老师送礼 C。 请老师吃饭 D。 直接找系主任或校长帮忙。 你选哪一个?我会选E……

  分数是学生的头等大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据说有一阵子,国内一些大学允许“刷分”,不及格可以“刷”过,成绩低可以“刷”高。现在没戏了!和英国大学一样,都改成“一根筋”了。

  在英国大学“宽进严出”的教育传统下,规矩套子多,挂科是非常危险的,往往只有一次补救机会,再不过就没有学位了。

  就连曾经允许“刷高分”的A-Level系统,也改成了一门课只允许考两次,而不是毫无节制地允许学生把自己的B“刷”成A*才罢休。

  这样也好,省得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伦敦政经等“大牛校”一天到晚收到的成绩单上都是A*——到底该录取谁呀?

  挂科了,按照中国学生的文化观念,第一反应是“托人摆平”。不过在英国托人办事太难!为了成绩去“接近”老师,往往得不偿失。

  给老师送钱?英国老师不会收。

  为了几百、几千英镑去冒丢工作的风险,对英国大学教师阶层而言太不值当了。他们的平均收入虽然没有公务员高,但肯定超过社会平均线不少,工作又很体面,受人尊敬,何必呢。

  给几万镑?对送钱的人就太不值当了。目前英国大学学费平均每年15000—20000英镑,还不如重新上一次大学合算呢。

  给老师送礼?一回事儿,重礼没人敢收。

  包括大学在内的英国机构,馈赠或获取的礼品单价不得超过50英镑(不到500元人民币),否则就是行贿或受贿。

  请老师吃饭?吃了也白吃!

  请客吃饭在中国稀松平常,在英国却是大事。最多只是咖啡,轻易不提吃饭。真被请了,也是“你好”“我好”地神侃一通,吃饭与办事严格分开。

  一次,我工作的英国大学与国内合作院校会议结束后,中方隆重接待(那应该是“八项规定”出台以前),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玉液。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国内大学领导与英方副校长私下交流,“中方”希望“英方”帮当地教育厅领导的孩子解决一下留学问题,还特意说,学生条件不错,只是英语成绩低了一些。

  酒桌上被托办的事,英国人最多是礼节性地表示“关注”,一般不置可否。事后再提起,回复一般是“你最好与某某某联系,我不负责这项业务”。即使托对了人,答复也常常是“按照学校的入学规定……”看看,吃了也白吃吧!

  实在不行,绕开任课教授或讲师,直接找系主任或校长帮忙?完全不可行。

  英国大学的办学原则是,行政不得干预学术!

  教授给的分数,学生可以从学术角度去当面argue(争辩),但托到系主任、校长去做这事,教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英国大学里,连校长都不敢惹教授,触了这个霉头,不是被投诉,就是遭弹劾,这样的“蝴蝶效应”不敢轻易启动。

  奉劝留英同学,万一不幸挂科,除非找到任课教师的重大失误,否则只能重考,别想旁门左道了,这可是在英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英国挂科大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