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贫困人口: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穷?

2018年05月08日12:12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最近,网络上“隐形贫困人口”一词突然火了起来。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最典型的特征则是:

  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

  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

  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

  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很多人看后,都觉得十分有代入感,描绘的就是他们的生存状况。简而言之,就是那些看上去在过着精致生活的人,而实际却并没有多少钱。这或许就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月光族”,会用钱去买最新的iphone以及各种款式的化妆品,而银行存款却几乎为零。

  同时,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评判一个人是否有钱的另一个标准是TA有没有房子,而这些人毫无疑问是没有房的。

  当然,和“佛系青年”一样,这不过又是一次自嘲而已,这些人实际根本就算不上真正的贫困人口,只是他们或者说是外界会认为他们很穷。

  从某个角度上看,这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的区别,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比较看重存钱,所以老一辈人在生活上是十分节约的,他们会把钱存下来置办固定资产,而年轻人则更注重享受,会看重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其实,这两种各有优劣,并没有哪一种是绝对的正确。而在当下的舆论中,人们在讨论的也并非是具体的理财方式,更多的只是在表达一种情绪。貌似在现代社会,无论收入多少,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很穷,从而产生焦虑。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媒体的发达常常会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人们好像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购买的,而实际人们在购买的不是某件物品,而是某种幻觉抑或是某种所谓的“身份象征”。

  牛油果、健身房、iPhone等,这些物品摆放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了“中产阶级”式的生活品味。就如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所言:“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里,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在知乎上有过“月薪5千/1万/5万/10万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的热帖,回答中很典型的有“月薪五千的人会喝速溶咖啡;月薪一万的人喝星巴克;月薪五万的人用咖啡豆,喝现磨的咖啡。”人们希望用那些带有社会身份性质的物品去让自己获取特定的形象,仿佛没有这些物件就是被时代抛弃了。

  同时,“超前消费”正在成为某种普世价值,甚至被赞誉成是会享受生活的表现。

  再加上“非现金社会”的来临,人们在付款的时候会更加没有意识,信用卡则给了他们另一种错觉,让他们觉得那不是在花自己的钱,商家以此来拉动消费,就像很多人走进商场,会觉得不买点什么就不舒服。

  久而久之,一些人甚至已经是生活在一种透支的状态下,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钱。

  此外,人们将购买看作是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在生活中,遇见不顺心的事情了,便上淘宝购物改善心情。而这还是最轻度的,或者可以说,人们用疯狂购物的方式来消解生活的乏味和空虚。

  而这才是最值得人们思考的地方,消费的背后蕴含的是生活的无意义,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无法获得认同感,便只能在购买的这个过程中获取自己的“主体性”。

  就像当一个人熬夜加班后,会买一支口红或者包来安慰自己,在短期内TA也许会觉得满足,但是没过多久,TA又会很快地感觉到空虚。

  在《北京女子图鉴》、《欢乐颂》等反映都市白领的电视剧中,都出现了这类典型的女主角,她们对于名牌包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但实际上她们对自己的生活是很不满的,只不过在拿到包的瞬间得到了短暂的慰藉。

  而这种苦闷感本质上是无法通过购物来解决的,购物反而是一种幻象,它让你觉得好像自己很好,却不知这其实只是个恶性循环。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所言:“我们的消费活动与真实的需求无关,而是不断地运行、巩固消费主义的符号社会学系统”。购买物品所带给你的只是某种大众所塑造出来的想象中的生活,而非日常的生活。

  但是当人们沉溺于消费中时,他们会忘记甚至是厌恶真实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更像是黑暗中的火光,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买买买”能提供给他们唯一的快乐。其实,这正从侧面说明了人们精神上的极度匮乏,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丧文化”、“积极废人”等网络热词。

  “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大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战争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编制巨大梦想,但是不会实现,那是我们渐渐面对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不!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而你只是平凡众生的其中一个!”

  电影《搏击俱乐部》中的这段台词形象地展现出了人们的内心,影片更是极大地讽刺了消费主义,剧中的男主角患有失眠症,他最大爱好就是买宜家家具,然后买完了反而更加空虚寂寞,显然买买买是治不好失眠症的。

  一些商家常常会说“购买某物能让你获得幸福感/认同感”之类的话,而这种感觉通常正是通过朋友圈这个平台所展现的,人们通过他人的羡慕来获得某种满足,但只有自己知道真实的生活还是“一地鸡毛”。

  当你身处在这个焦虑的大环境中,就像被卷入了一个漩涡中,很难脱身出来。从这个层面看,“隐形贫困人口”不过是一次网络营销,而且照这个趋势,恐怕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批热词供大家娱乐一番。

  这或许已经不是个消费观念的问题,而是社会结构、个人价值等各个层面的问题。那么除了调侃和哭穷,我们还有解决之道吗?或许消费只是表象,重要的是个人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你必须知道哪些是你真正想要的,否则你还会被各种贩卖焦虑的言论所影响,被动的选择各种所谓“精致”的生活方式。

  而更可怕的是,让消费隐藏了你内心的空洞,撕下那些华丽的商标,你就如行尸走肉般的生存着。如果一个人在心中没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准则,那么显而易见TA必然很容易被各种浮夸的观念所牵绊。

  如此看来,“隐形贫困人口”虽是调侃,由无意义而引发的内心匮乏却是某种真切的现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月薪隐性贫困人口失眠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