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近日,一档名为《少年说》的节目在网上引起热议。在节目中,中小学生们站在高台上,面对台下的老师、同学、父母,大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其中不乏对家长的“控诉”和“吐槽”。学生说的每一个“槽点”都反映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尴尬处境,都是真实的教育问题。而其中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几乎得不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首先,这档节目的诞生就意味着日常沟通的缺失,为什么这些话非得要到节目中说呢?一些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敢和父母沟通。有家长问: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呢?孩子回答:我怕你骂我。可见,与父母沟通的成本之大。
在看这档节目时,许多网友表示十分心疼,幸好自己长大了。然而,希望家长们能借此机会,好好审视一下与孩子的关系,真正去思考如何去陪伴孩子成长、辅助孩子进步,而不是让他们感受到下面这些委屈。
委屈1:苹果和鸡蛋,不想吃也得吃
当这个孩子喊出“我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真是让人倍感无奈。男孩精确地计算出了自己吃了多少个苹果和鸡蛋,想必在几年中,他一定也抗拒过,但并未得到同意。看到孩子如此控诉,妈妈也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家长的神逻辑:因为吃了鸡蛋和苹果,你看你现在长得多帅。
问题:日常无效沟通,不尊重孩子的意志
“我喜欢苹果,你却给我一车梨。我只要一个苹果就好了,再多的梨都不喜欢。”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许多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件事其实看上去很小,只不过是吃和不吃的问题。可为什么会成为“槽点”?这背后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意志:我不管你觉得如何,我觉得好才是真的好。父母与孩子根本就是两个维度的人,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表达权和背后的意志。蒋勋曾说过:“我们有时候不知不觉在限制孩子,甚至以爱之名,因为爱太伟大了。但事实上,爱应该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
委屈2:为什么我的努力你看不到
在上台之前,这位小女孩就已经预感到接下来可能情势不妙,忧伤地说:“我妈待会儿在台下肯定会怼死我。”接着小女孩讲出了自己的辛酸事,那就是自己总是会被拿来与身边的学霸比较,母亲总是打压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努力。
“我妈妈老是说,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和你做朋友?”
“可是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对此,母亲的回应是孩子需要“打击教育”,你需要打击,不然会很飘。孩子哭泣着说,激将法不适合我,一味打击会让我觉得自己很差。而母亲依旧自顾自地在台下讲着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之类的大道理。孩子在台上显得很可怜。
问题:沟通内容和方式出错,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许多家长与孩子的日常沟通经常就是围绕着学习,只谈成绩,不谈感受,忽略孩子的精神世界。其实,透过这档节目,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00后有想法,有主见,有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想与父母沟通,可是存在障碍。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这句扎心的话让我们看到了被别人家的孩子所支配的恐惧。家长们对自家的孩子吹毛求疵,对别人家的孩子充满赞许。这种比较会直接导致孩子的自信心下降,缺乏前进动力。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持续接受这种所谓的“打压教育”,可能会让孩子一生都处于自卑和自我怀疑中,产生“即使我竭尽全力也还是不够好”这样的观念。
我们也明白,家长只是想给孩子创造竞争氛围,激励孩子。可是表达出来的往往就是,你不如别人。其实,鼓励也是一种激励。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榜样,需要引导,需要被接纳和认可,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前进动力,而不是否定式的打压。
委屈3:我们很少有机会讲话
一位女孩在台上对妈妈说: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们平常很少有机会说话。还有一个孩子对家长说:爸爸,我才十三岁,还是个孩子,希望您能多关心关心我,言语中充满祈求的语气。
问题:父母忽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父母们都忙着工作,要承担项目,要完成KPI,在职场上奋力进取,自然照顾孩子的时间就少了。孩子渐渐地便会产生父母不关心自己的感觉。对此,许多家长觉得,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好,再让他参加一些兴趣班、补课班,学校的事情交给老师就行了。
然而,做父母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勤奋的家长再忙再累,也会花时间与孩子培养亲密感。而且,与孩子日常的沟通并不一定要花大把的时间,重要的是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比如,在交流时,给孩子关爱的眼神,这是传达爱意的重要方式。即使是短短的20分钟,如果能将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互动,关注孩子的情绪,也是精心的陪伴。
委屈4:考到前150名才能继续跳舞
一个女孩跳了 7 年的拉丁舞,跳得很好,都过了 12 级,但她妈妈为了让她专心学习,让她先放弃。当孩子说出还想跳舞的心愿时,妈妈说你考到年级前100,我就答应!女儿表示太难了,200可以吗?妈妈说最少前150名,才能继续跳。孩子内心大概依旧是崩溃的。
问题:沟通中谈条件,家长永远是对的
成年人都未必能接受喜欢的事情被剥夺,为什么要让孩子去领会这种失去的痛苦。孩子努力争取了一番,却还是受到了条件的制约。
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下,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是缺乏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有的只是“必须考进前150名”这样的“不平等条约”。但是这样压抑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一定就能换来理想的成绩。
对于家长来说,与其讲条件,不如平等地与孩子好好聊一聊,如何平衡兴趣和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这才是正确的引导和对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成绩为筹码,讨价还价。
这样一档节目让我们看到了种种无奈却真实的现实情景。这背后是一颗颗敏感的内心,需要家长的关心、接纳和认可。这些在台上喊话的孩子,更希望找到与父母平等对话的方式。
家长们在观看节目之余,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日常在生活中是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表达权,孩子说的话是否真的引起了自己的重视。少年说,更应该在生活中说,也要更大胆、更平等地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