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的本科学位到底对谁有好处?

2018年07月10日10:24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体育回归教育才是体育人才良性循环的培养机制。大学应该成为培养巨星的摇篮,而不应该成为巨星学术“补漏”的培训班,也不应该成为“借名星抬身价”的名利场。

  《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7月9日发表的《花7年读完本科,38岁姚明毕业典礼吐槽:世界杯哪儿有篮球好看》一文,让人思考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姚明花费七年时间完成大学本科、刚刚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不是不聪明(他天赋极高),也不是不努力,而是“应酬”太多,各种头衔、各种活动、各种业务,没有派助理顶替、能亲自把课程对付下来已然不易。

  这样的学位有什么意义呢?

  从姚明的角度说,多少汲取些“教育感”,从体校出来的运动员,多半是没怎么上过学的,他们经历的教育更多是教练、体制和比赛给予的。

  另外,这个学位也多半是“孝敬”父母的,毕竟圆了家长的梦想。

  对上交大而言,国际篮球巨星姚明能成为校友,又是莫大的荣耀和广告效应,今后又多了一个捐助渠道。

  “名人进名校”(包括体育界名人上牛校补学位的)背后的商业目的远远高于教育目的。学校肯定乐此不疲,开个“绿灯”很简单,不就是免试入学吗?学位能否拿得到无所谓,大学赚个人气、财气!

  《每日经济新闻》的这篇文章还提到体育界加大名人上大学的举措:

  2017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官网贴出《2017年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推荐名单及信息公示》,将中国669名优秀运动员的入学去向公布。

  我在想,政府与大学达成“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的交易到底为了什么?很可能是亡羊补牢的福利措施。

  上文提到,中国体育界的“举国体制”,从某种程度上剥夺了运动员受教育的权利。

  按说没有学历、学位,对运动项目本身没有影响,但对运动员个人发展而言,却是潜在风险。

  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吃“青春饭”,过了运动生涯的黄金期,面临退役,而之后的就业、生活就成了问题。

  近年来,退役运动员中的一批人,没有适应社会的一技之长,个人生活陷入窘境,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体育总局给优秀运动员创造高等教育进修机会,很可能是改革现有体制的新尝试。

  显然,这种举措更像“补充失业保险”。

  能不能从源头做起呢?

  以美国NBA为例,球员大多是美国大学本科毕业后被选拔进入俱乐部的。总体而言,美国篮球界的知识层次也不高,恐怕也会有学术上的“照顾”,但毕竟在正规大学正规学习,比体校更完备。

  中国教育与体育的严重分离,造成校园体育与职业体育脱节。校园体育文化微弱,而职业体育的源头建设并不规范,运动员的发展路径狭窄、封闭、与社会隔离。

  姚明的天赋、能力、气质,完全符合社会精英的标准,他是否需要正规教育、是否需要参加高考,似乎并不重要。

  但姚明这样的优秀运动员毕竟是极少数。

  体育回归教育才是体育人才良性循环的培养机制。大学应该成为培养巨星的摇篮,而不应该成为巨星学术“补漏”的培训班,也不应该成为“借名星抬身价”的名利场。

  *本文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官微和百度图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姚明学位本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