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推优全取消:北京教育再添亮色
王旭明
据报道,日前,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在《教育面对面[微博]》中明确表示,2015年将取消3、5、8年级的统测,这也意味着北京各类小升初“推优”考试将全部取消。此举可以说为治疗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顽疾又下了狠狠的一刀,也为北京教育再添一道亮色。
其实,说起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择校一点也不困难且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我国《义务教育法》早就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也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从近年教育部多次下发的各种规定和通知中,禁止义务教育择校已经成了一说再说、不断重复、不断加强的话题。从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中都不难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择校现象,不仅有悖法的要求,而且可以说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亵渎。换个角度说,既然9年义务教育是是由国家财政统一支出和负责的,当然每一个适龄公民都应该享受这种公共财政支出,择校现象当然就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也不应该存在的。
然而,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不仅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这当中尽管有很多原因,作为以地方政府负责为主的义务制教育来说,不少地方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不敢出重拳,换句话说,不敢下狠心动真格是主要原因。北京这次就动了点真格,将涉及升学评价、学校排序的考试和美其名曰用于入学录取参考的考试以及全市范围内为监控教学质量设置的3、5、8年级抽测全部取消,可谓针对性强,也有一定操作性,尤其是向择校热这个毒瘤怪胎,亮出利剑。
值得肯定的还有,北京市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一棍子打死的办法处理这个老大难问题。在五年级全市统测取消后,无疑将会导致“小升初”推优的实施方式发生改变。为此,北京市教委明确表示,11月13日发布的《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改进意见的通知》中提到的,在小学阶段“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生成长情况”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将会继续存在,但不会与升学挂钩。
这里必须明确,作为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的9年义务制教育,无论是学校建设投入、师资配置和办公经费的分配等等都应当是公平、公正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地方有关部门对不同学校施以不同政策,是导致同一地区学校差异过大的重要原因。在《义务教育法》颁布20多年的今天,特别是在党的18届4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再对公共财政的支出施以不公平的分配,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因此,北京市的这样一个政策,可以说是在当前形势下,从制度建设上遏住了择校怪象的咽喉,也为制度化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不允许在公办学校中择校,让每一个适龄公民公平的接受9年义务制教育,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它意味着公平,但绝不意味着选择的绝迹。谁来管选择?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按照民办教育法的要求,支持并且在政策上倾斜,让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企业人士投资办学。民办学校要承担起满足人们选择的重任,包括满足9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同人对教育方法、手段和目标的不同需求。大家知道,伊顿公学是英国著名贵族学府,排名全球第一,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我一直期待中国有自己的伊顿公学,当然这样的公学绝对不应该在公办教育中产生。问题是,各地还有不少所谓一中、实验中学和大学附中之类的公办教育中的“贵族学校”。这不仅加剧了择校现象,而且毒化社会风气。因此,北京市在出台这个政策之后,还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量,将公办教育中这类所谓的“贵族学校”削平,或者让他们转为民办,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真正公平的办创造条件,各地亦然。迈出这一步,才是斩除择校现象根源的最关键一步,也是解决择校不正之风长期不灭的根源之一。
无论如何,北京市此次取消小升初推优,再次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尤其是北京教育的希望,即使这希望还是星星点点,但已经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看到未来。
(本文首发新华每日电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