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容易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熟视无睹,到了异域才变得好奇心爆棚。不信,你逮一个去中国旅游过的老外问一问,很有可能,他在中国旅行过的地方比你多。反过来也成立,在欧洲这边生活的中国人,一般都比当地人爱旅游得多。此外很有意思的是,那些在中国游客间赫赫有名的欧洲“著名景点”,很可能欧洲人自己闻所未闻。其实想来亦正常,除了审美观念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旅游作为一项兼顾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活动,紧紧连着每个游客身后无形的社会文化背景。
到欧洲的第一个圣诞假期,迫不及待早早订了去布拉格的机票。没想到周围的法国同学知道了都流露出惊讶的神情。我才知道,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捷克,那是相当远的地方,而作为我在欧洲的第一个旅行地则更显得出人意外。相比之下,中国朋友们则无一例外对这个旅行计划表示“wow”。细细想来,难道是蔡依林那首传唱大街小巷的《布拉格广场》,才把这个城市渲染得如此文艺而充满诱惑?
到了毕业找工作写简历时,在兴趣这一项上,我也不能免俗,和很多人一样写上了“旅游”——谁不爱旅游呢?并且,也学别人把自己去过的国家不厌其烦地列出来,在珍贵的简历空间里足足占满了两行。拿着这样一份简历去找职业发展部的老师改,她看到最后,忍不住笑起来,说:其他都很好,只不过,怎么好像咱们学校的所有中国学生都不是来上学的,而是来专职旅游的?每个人都把欧洲踏遍了!
是啊,因为那样才可以骄傲地向朋友展示:我去过n个国家了!仿佛完成一张“任务单”,上面的项目被密密麻麻打上了勾。而且,不仅要在“国家”名字上“打勾”,每到一地,当地的景点也一个不能错过。按照提前精心制定的攻略,以最优化路线,把所有的“点”踩到了,才算一次圆满的旅行。
这样的旅游方式,对法国人来说确实难以理解。法国人度起假来,全民整齐划一:夏天一到,全法国的公司基本进入停滞状态,所有职员都会在七、八两个月里休上几周年假(在有些公司甚至是规定的,必须在这段时间内用掉几周年假),而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去南部晒太阳——连着一两周,躺在海边什么也不做,真的只是为了“晒太阳”。到了夏末大家回去上班时,如果谁的皮肤没有被晒成健康的小麦色,是挺抬不起头来的一件事。所以,每年提前几个月,法国高铁TGV就开始大肆做广告,推出从各大城市到南法的优惠火车票。而到了冬天,二月的时候,学校里的学生们会有一周的“滑雪假”,家长[微博]便也常常选择在此时和孩子一起休假,一家人一起去阿尔卑斯选一个雪场滑雪。当然,每个地方都有有钱人和充满好奇心的人,会跑去更远的地方,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法国人来说,年年如此,毫不厌倦。
我的先生在荷兰攻读博士的时候,某年春天我们去了传说中的库肯霍夫郁金香花园,进门四下环顾,我就开始纳闷:怎么全是中国人呢?后来,先生问了办公室里的荷兰同事,他们竟然从未听说过这么一个近在咫尺的花园。同样情形的还有在中文旅游论坛上很热门的荷兰羊角村,仿佛已成了荷兰游的必去景点之一,但在荷兰和整个欧洲都殊少被人提起——让人怀疑是不是中文名翻译得太好了、朗朗上口而导致的成名?若是问一个荷兰人去哪里度假的建议,很有可能,他会给你推荐荷兰北部的几个小岛。我们便是听从了建议,在某个假期去了其中一个叫做Texel的岛,果然,难得地几乎见不到国人身影。所谓的小岛没有任何“景点”可言,完全是未经改造的天然景观:沙滩、农田、村舍农庄。海边芦苇丛中停着不少房车,再远处有提供短租的公寓,荷兰人到这里一住一个星期,每天跑步、骑车、陪孩子在海边玩水、玩沙,或是什么也不做,就那样躺着。对他们而言,那是一个美妙的假期应该有的样子。
有一年夏天,网上流传着一个南法薰衣草田里两拨中国人为了抢镜头而打架的新闻。且不说浩浩荡荡、往哪儿看几乎都一样的薰衣草田,为何会有抢镜头的必要,只说我把这个新闻和欧洲同事聊起时,他们都瞪大了眼睛,无论如何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想出来去薰衣草田旅游?对他们来说,那就是一片种着某种植物的普通田地。想象若是有一天,听说外国游客纷纷去江南稻田里旅游、拍照留念,我大概也会忍俊不禁。我告诉他们,那里可能是除巴黎外中国游客最耳熟能详的法国旅游目的地了哦。后来才听说,薰衣草田的出名,源自《又见一帘幽梦》这部电视剧的影响,从此使这种花、这片花田成为了国人心中浪漫的象征。
不过,这一点要和我的外国同事解释清楚,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