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决定好专业 不妨考虑下英语

2017年03月27日10:39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学英语出身的中国名人中,富可敌国的马云老板,是俞敏洪之后,又一个偶像人物(当然不靠颜值)。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那天,最打动世人的,就是马云演说时流利、“正点”的英语——一个杭州英语教师的知性,颠覆了人们对中国企业家或“官气”或“匪气”的一贯看法。如果还没有明确的兴趣取向,不妨考虑一下英语专业,非常实在,终生受用,看看马云……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几年,北京市高考前要求考生先填报志愿。那时候文科最火的可能就是经贸专业了,而且以此为龙头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也是热门,风头一点儿都不输给清华、北大。

  进政府,要去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简称经贸部,后来改组更名商务部);去企业,要投奔经贸部下属的五矿、中化、华润等几个手握出口权的“牛企”。

  赶上那时的中国外贸蒸蒸日上,再加上1992年“南巡”讲话的推动,经贸专业确实风光过一些年。

  到1998年,政府精简机构,经贸部不好进了;再后来,外贸口放开出口权限制,民营企业取得外贸主导地位。

  谙习“官本位”、国字招牌的考生和家长,马上“见风使舵”,经贸专业开始走下坡路了。

  如今的市场经济的广度和深度,远不是二十年前可以比拟的,但教育观念上的进步非常有限。

  体制内高三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导向并不清晰,经常陷入一个逻辑怪圈: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所以不知道该去读什么专业,于是会看看大多数人选择的专业,然后跟进。

  而国内大学也没有专业选择的缓冲期。欧美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实施“通才教育”,不要求学生固定专业导向,可选择的课程门类广泛,两年后再逐渐聚焦到专业本身。

  大学教育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直到若干年后,我留学英国的时候,渐渐有了答案。

  在苏格兰MBA毕业后,我留在当地工作。苏格兰的教育是世界级的,大学普及率达到了50%。

  住在爱丁堡的日子里,当地的苏格兰朋友听说我硕士毕业,都称羡不已。

  在英国,当地人十七八岁离家后,一切都是自己决定,很多人读到本科毕业就选择开始工作了,做力所能及的事,挣了钱再做些自己更想做的事,继续读研究生的很少。

  整体而言,英国有研究型大学和实用型大学之分,不过,这种分类是以研究生阶段教育为基础的,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辩证思考能力。

  在本科方面,各大学的差异较小,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专业兴趣点,培养未来职场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总能听到中国学生和家长抱怨,国内本科阶段学不到什么东西,时间浪费了,就业的本领还得日后工作中再补。

  单纯从就业技能的角度分析,我倒觉得,国内本科学英语专业不错。

  我当年高考前报的志愿,就是国内顶尖外语院校的英语专业。当然,那时除了英语,我一无是处,属于别无选择。

  还好,这种选择也算是兴趣出发,我上过早年的英语“奥校”,教学形式很活泼,我和同学一起排练的英语剧《百万英镑》还获得了北京市海淀区英语“奥校”系统的一等奖。

  这个大学的英语系,把英语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能力分开教学,系统性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全方位能力。大三、大四阶段有了专业倾向,比如语言学、文学、英语国家社会研究等,但核心部分仍然是英语思维基础上的研究能力。

  当年天天抱着收音机接听“敌台”(美国那边的广播),天天与自由组合的speaking partner溜操场、练口语(还真不是谈恋爱),天天在语音室看英文原声电影。

  除了兴趣因素外,大学四年的英语系统性专业训练,对我日后的国际化成长至关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四年对我的英语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大超出了后来在英国留学期间得到的相关帮助。

  很多工作岗位的晋升条件就是英语,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业中高层管理职位等等。很多人拼命地抽时间报班学英语,但这种碎片式的训练是无法与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的训练相提并论的。

  在繁琐的工作、生活之余,挤出时间学英语,除非有超强的毅力,否则不可能达到自己的预想。

  即使出国留学,也未必就一定能使英语有本质性的提高。

  特别是英国硕士阶段,指望在这一年(大部分英国大学是一年制硕士)中把英文学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时能听到一些去面试的“海归”,操着一口蹩脚的英语,总给人一种错觉,心里会问:“你是去英国留过学的吗?”

  残酷的现实是,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个“德行”,连我们自己有时都大好意思,也不能完全怪用人单位“有眼不识金镶玉”,因为我们体现出来的竟然连“金玉其外”都没有。我们在英语教与学方面欠的债,迟早要让我们自己难堪。

  而女生报考英语专业顺理成章,我的中学、大学的同学里,英语好的大部分是女同学。

  我总是为我爱人惋惜。她本科学的是法律,这个专业并不容易,而且后来的职业发展证明,学法律这行的,首先要求是市场营销的行家里手,在国内叫“会来事儿”,会拉关系。听律师事务所的同学说,干这行,先得找“案源”。

  在英国某大学校友会上,二三百人的大场面,我估计得有至少三分之一是学法律的校友,他们频繁而疯狂地与他人攀谈、交换名片,不知道是不是律师的职业病,希望把每一分钟都变成钱,钱的来路。

  这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纯”技术活儿,所以,认清“专业本质”非常重要。

  目前,英语专业的人才仍然稀缺。即使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能否具备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并依靠英语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优秀的“英语+专业”的精英,即使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才大国,仍然是凤毛麟角。

  当时我学英语的时候,很多人把这个专业戏称为“万金油”,这里面包含着适应性强的含义。英语毕业生有时候信心不足,其实他们更容易在行业领域掌握新的技术与专业。

  学英语出身的中国名人中,富可敌国的马云老板,是俞敏洪之后,又一个偶像人物(当然不靠颜值)。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那天,最打动世人的,除了美国股市“中国电商”概念股的风潮外,就是马云演说时流利、“正点”的英语——一个杭州英语教师的知性,颠覆了人们对中国企业家或“官气”或“匪气”的一贯看法。

  如果还没有明确的兴趣取向,不妨考虑一下英语专业,非常实在,终生受用,看看马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英语专业高考填志愿留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