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有必要复习一年吗?

2017年05月24日10:22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中国有高考,英美也有“高考”,形式、内容不同,备考的方法也不同。虽然都不省心,但相比而言,中国式备考更苦逼、更浪费、更多后遗症。

  针对高考的准备期,易中天老师曾评论说,用一年的时间备考,非常浪费,使高中阶段实际上变成了两年。我也同意。

  国外也有“高考”,英国的A-Level考试、美国的SAT和ACT考试,都是中学升入大学的必要途径。

  “英国高考”、“美国高考”宽松些,一年好几次,似乎有“刷分”的嫌疑。

  也可能是物以稀为贵,中国高考一年就一次,举国震动,学校、考生、家长严阵以待,政府出面协调考点周边的交通、安保、医疗、住宿,再下几个红头文件,要求噪音、扬尘的工地暂停施工。

  有些地方更邪乎,比如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的大巴车队赶赴考点的沿途,都有警车开道,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中国人就是重视教育。

  备考也能看出中外文化差异。西方“高考”虽然没有国内这么神圣,重视程度是一样的,不过大多是“盘外招儿”。

  在英美,很多名校的录取,除了“高考”成绩,还需要面试。英国学生进入A-Level私校(类似国内高中)前,需要参加笔试和面试,有些像国内的中考,其实相当于“英国高考”的预演。

  挤进私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后上牛津、剑桥做准备。而牛津、剑桥留给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知名私校的录取名额,远远高出其他中学,公立中学几乎够不着边!

  需要注意的是,A-Level考核体系也在改革,无限制刷分获得好成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每年的考试次数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即便如此,笔试得到A*、A的学生人数仍很多,于是面试变得更具有决定意义。因此,英国的家长也要请家教给孩子单独辅导,以应对大学的入学要求。

  至于“美国高考”前,美国中产家庭给孩子报各种课外兴趣班儿的重要目的,也是“高考”入学的加分项。

  美国私立大学多,录取标准相对多元化,更看重学生的价值观和个人发展意识。丰富的课外活动、有计划的公益活动,对学生进入大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些都要体现在申请大学所需的推荐信和个人陈述上,美国考生、家长、甚至中介机构,当然也包括去美国留学的中国考生、中国家长、中国中介机构,都挖空心思做起了“表面文章”,各种写手也应运而生。

  相比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高考考生则显得苦逼了!

  其实,高三这一年,是典型的书越读越薄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更多是老师来完成的。他们辛辛苦苦圈定了考试的知识点,又再接再厉地大剂量使用“题海战术”,而学生在高考前完成复制、输入,确保高考时准确输出。

  考生比拼的,只是“复印”、“扫描”的输出效果,竞争的只是反复练习后的准确率和低烈度的应变水平。

  因此,高考的含金量不高,难度中等、中等以下的题目占绝大多数,拿下这些题目足矣。

  花一年时间死记硬背,太浪费时间,还可能让我们很多方面的能力被抑制或消磨。

  长时间在有限的选项中做出选择,看似只是做了单选题、多选题,而潜移默化中,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

  而且,被动的高考备考模式,造成学生严重的心理依赖,循规蹈矩地按照老师、家长的意旨行事,很少留意自己的兴趣点。

  西方“高考”虽然也有很多“形式主义”的做秀,但对学生思维方面的限制比较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高考备考学生家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