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9名初中生激辩:网络阅读利与弊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4日 11:51   新文化网-新文化报微博
中学生坐在一起辩论网络小说的利与弊中学生坐在一起辩论网络小说的利与弊

  新闻回放:长春11岁男孩航航(化名)最近网络小说看得昏天黑地,就连上课期间还在卫生间看小说。对此,航航的爸爸非常犯愁。

  网络小说对孩子究竟有什么影响,孩子们是如何看待网络小说的……针对这些问题,昨日,记者邀请了省第二实验学校的9名初中生,以及省仁爱心理学校校长、心理学博士赵会华,省第二实验学校南湖校区中学教导处教学主任高新征,一起畅言网络小说的利与弊。而9名同学更是在现场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激辩。

  ■同题问答

  昨日,记者在座谈会一开始,先就几个小问题进行了一个小调查。

  谁拥有自己的手机?9名学生中,有8人举起了手。

  看过网络小说吗?9人都举起了手。

  用自己的手机看过网络小说吗?6名学生点了头。

  看网络小说最长时间是多少?3个月。给出这个回答的男生,还清楚地记得小说当时的章节:1024章。

  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男生:玄幻、穿越、修真;女生:架空、网游改编和日漫续集。

  ■同学激辩

  网络小说VS实体书

  网络小说聊起来有话题 实体书能培养文化修养

  张家弼:我认为网络小说主要是比较方便,不用上书店去购买,只要一搜就能找到。而且网络小说相对于实体书更环保。

  张梓贺:我还是喜欢看实体书的,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林清玄的散文集。有些网络小说是不适合我们的,因为网络写手只是为追求点击率,情节够跌宕起伏,但它对我们文化修养的培养、文笔的提高一点帮助都没有,它只能算是我们茶余饭后的休闲。

  张瀚博:没事的时候,你会跟同学聊余秋雨吗?

  张家弼:我是不会,但网络小说大家都看,聊起来能有话题。

  网络VS书店

  很多书网上都能搜到很方便 上书店图书馆读书更有感觉

  张家弼:我认为上书店能给我们带来看书的环境,但比较麻烦。没有网络来得方便,实际上,很多书都在网上能搜索到。

  王梓岐:看书我还是喜欢去图书馆或书店,读书还是需要那种纸质的,有感觉,能品味。

  记者:上书店,你会看什么书?

  张家弼:主要还是老师列出的书目。如果在书店读不完,就会买下来;网络书籍有这个时代的特色,为我们阅读提供了便利。

  网络写手的A、B面

  负面信息多写法常很低俗 与写手互动积累写作经验

  张梓贺:我觉得,网络小说有很多负面的信息。比如穿越类的。这让我想起了春晚小品,有关荆轲刺秦王的,就因为有了穿越,秦王被荆轲刺死了……这很容易造成误读,如果不加以辨别和修正,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就有可能认为秦王真是被荆轲刺死的。

  张家弼:我认为,网络小说也并不都是非常坏,这也需要辨证地看。

  陆冠翎:我插一句。现在,网络写手跟读者互动很多。我碰见我喜欢的写手,我就会给他留言,不断地跟他交流,增长了不少的见识,也为我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赵珂平:说起网络写手,我认为他们这个群体应该加以规范。很多网络写手为了吸引读者,采取一些低俗的写作手法,这就很不好,容易给我们青少年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关于写作的是与非

  写不出有点击率的作品很失败 写作是种提高不能只追求人气

  张家弼:我觉得自己写小说,会有一些顾虑,比如说没有网络写手那么出名,会吸引一些粉丝;比如说,你的小说发表后没有点击率,就会有挫败感。

  张梓贺:我反对这个观点。我认为,写作文,乃至写书都是对自己的提高,和一种分享,而不是为了追求人气。如果你写得好的话,就可以出一本实体书。

  陆冠翎:我的很多好朋友,都喜欢写东西,尤其模仿自己看过的网络小说来记自己身边的事,发在自己的QQ空间内,等多年以后再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我觉得,这就好像以前的人愿意记笔记一样,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专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省作协秘书长兼《作家》主编宗仁发:

  建立筛选机制帮孩子把关

  我们这代人青少年时期正好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那是一个阅读饥渴的年代,那个年代没有东西读,要读就要偷着读。

  但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阅读方式不断变化、现如今存在的问题不是没有东西读,而是能读的东西太多,所以矛盾的焦点是选择。

  网络作品容易被流传和阅读,不代表就一定有价值。一些网络文学的审美、规范标准较传统文学有很大脱节。网络空间比较随意,没有约束,网络文学作品鱼龙混杂。

  青少年还不完全具备选择能力,很难识别和判断,青少年时期阅读有限,推荐选择能让青少年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健康地阅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本身应该建立一个筛选的机制,有把关人。给孩子做一个中间推荐者、引导者,让他们读有益的东西。

  省仁爱心理学校校长、心理学博士赵会华:

  网络与青少年要亲疏得当

  就像学文学理问题一样,适合自己的就是正确的选择。我儿子今年大一,他在高中期间就写网络小说,而且网上反响还不错。但如果因为看小说很晚才睡耽误第二天上课,这就过了。看网络小说要适度,而且要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另外,网络上一些“吸引眼球”的作品首先读起来轻松,内涵不要太丰富,读起来不能费脑子,这类网络文学又叫“小白文”。其次是写一些现实生活中很难办到的,一夜暴富、武艺高强、黑白通吃……只要合乎青少年口味的都要写,这些作品根本不考虑对青少年发展如何引导。

  网络是个大染缸,就网络文学而言,其中也不乏精品,我们不能一概论之。我认为,网络与青少年的关系要亲疏得当。对于要从网上汲取知识的时候要亲;对于想通过网络休闲的时候要疏,以免沉迷其中,这也需要家长(微博)及时监督指导。

  省第二实验学校南湖校区中学教导处教学主任高新征:

  要学会阅读 从中摄取营养

  我想给大家一些建议,我们功课很忙,什么时间去读,躲在被窝里看很长时间,废寝忘食,对视力身体有影响,第二天的功课也会受影响。

  值得思考的是,网络作品参差不齐,学生还不具备比较强的辨识能力,只是从兴趣出发。我的建议是,可以把读网络小说当做一个爱好,但不建议把它当做主流阅读方向,如果想真正增加自己的文学功底,为自己写作提供最可靠的源泉,还是要阅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

  有些学生熟背或学习过的课文内容记不清,主要事件不知道,这就不是真正的阅读。还有的学生说自己读的书多,可什么都没记住,这也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是要真正走进文字,要细嚼慢咽,让文字启迪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从作品当中学到受用一生的东西。所以在读书上,建议学生们从经典当中汲取营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的孩子。读好书、读经典,不但是知识增长,更是精神的陶冶、熏陶,读书不是看热闹,对人生价值观有很大影响,所以要学会选择。

  ■年代记忆

  启蒙阅读

  充满时代烙印 

  日前,曾有媒体就青少年时期接触的启蒙读物有哪些对不同年代的专家学者进行提问,得到的答案果然充满时代烙印。

  潘富恩(1933年12月出生,曾任复旦大学(微博)哲学系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三字经》、《幼学琼林》、《三国》、《水浒》、《儒林外史》。

  陈平原(1954年生,北京大学(微博)中文系教授):印象最深的课外读物就是《雷锋日记》。

  李敬泽(1964年生,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最早读到的,就是《儿童文学》一类的杂志。还接触过《牛虻》、《葛朗台》等一批“文革”前的译本,还有“70年代唯一的一个作家”浩然的《艳阳天》。

  叶隽(1973年生,青年学者):《说岳》、《三侠五义》、《射雕英雄传》。

  ■相关链接

  多部热播剧

  改编自网络小说

  据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国内有1.94亿人阅读网络小说。在百度上每天被检索最多的词条,在过去3年内,90%被不同的小说占领。

  近两年,网络小说集中向银幕和屏幕大举进军,《甄嬛传》、《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失恋33天》等一批热播作品,皆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据盛大文学行业合作部的不完全统计,去年1月到9月,盛大文学已经有近50部小说影视改编权被售出,其中已经或即将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有30部。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 新闻中国6艘海监船今晨抵达钓鱼岛海域
  • 体育中超-克莱奥中柱阿尔滨0-0平恒大
  • 娱乐网络红人“茉莉”酒店裸死细节曝光(图)
  • 财经美联储推出QE3 每月额度400亿美元
  • 科技苹果发布iPhone 5 官方图赏 图文实录
  • 博客强制戒毒所揭秘(图) 美军航母上的中国人
  • 读书因林彪叛逃受牵连的高级将领们(组图)
  • 教育首份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况报告出炉
  • 育儿山东潍坊破获涉及全国非法疫苗案
  • 健康针灸减肥有没有用 睡够8小时死得早?
  • 女性时装周街拍风向标 凯特王妃衣品大爆发
  • 尚品公务机俱乐部入会需500万 10款最佳新酒
  • 星座测试啥样男人爱你 12星座强迫症
  • 收藏郑州文交所停牌整顿 天津文交所依旧坚挺
  • 更多关于 中小学学生 网络阅读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