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像您所说的,现在把洋课程拿进来变成了洋高考[微博]、洋应试,确实是这个现状,咱们不得不否认,因为交给国际班和我们的学校的时候孩子的时间已经非常短了,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一个现实,在有限的时间内家长[微博]要分析到这个学校来是培训还是培养,大多数是在培训,培养什么呢?要有一个好的品德吧。现在中国孩子实实在在讲相对自私,咱们是否可以用去到广场上去铲别人吐的口香糖,连清洁工都不愿意干的事情,用这样特别两级的事情。还有我们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做国际人,今年我们就有老师带我们的孩子到柬埔寨,从挖地基开始送给柬埔寨的难民,所以你有了这种视野才到国外教国外的朋友,不至于中国学生扎堆看70集的中国连续剧,在国外,出去干吗呢。
所以怎么解决这个矛盾?需要时间,需要媒体正确的倡导,也需要家长们在你们有限的时间内真正的多去了解孩子,多跟他去沟通,而且他想去美国、去英国,你就带他去美国、去英国,他想考哪个大学,你就身临其境带他去看一看。
主持人:的确是这样,别让自己的孩子是南方的孩子去学一口东北话。
听众(高峰):今天的层次非常高叫“高峰论坛”,我本人就叫高峰。今天我希望我们谈的真的有点高度、有点深度,中国教育我觉得失败之处就在于没有创新,大家之所以出去我想也是培养我们中国未来的创新,创新怎么培育呢?我希望应该在他初中、高中的教育阶段中培育,所以真的不希望我们高端的国际化的教育变成应试的教育,我是在想我们的AP,之前我走了很多学校,我就认为AP是申请国外名校必须的,我到了北大跟他的校长一聊,我才知道AP不是必须的。孩子我想在这个阶段是学文、学理、学物理、还是学化学,其实是一个兴趣培养的阶段,如果说为了学语言而让他考了一个高分,全去应试了,会有创新的思想吗?高中阶段已经没有了,到美国还会有吗?也不会有了,其实这阶段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的孩子其实在学校是属于老师不喜欢的,我也是中国教育一个失败的典型,我原来初中学习特好,到高中就因为跟老师对立,后来上了一个很普通的学校,但是我觉得我现在手下的这些博士、硕士多数没有创新思想,他的学历跟能力一点都没有关系。
在座的校长不知道有没有公立学校的校长,我也希望跟教委倡议倡议,你为了做一个创新的教育、国际化的教育,是不是应试的尽可能的砍掉。拜托各位校长,你们不要大力选择AP是申请名校是必须的,我们开了多少门就比别的学校好,我不是给北大做广告,因为我的孩子能不能上北大还难说,我希望真的我们少一点功利,既然咱是做教育的,就本着教育的良心。我是这一点希望。
主持人:我得先重申一下,在座几位校长,刚才发表自己观点过程中,没有说一定要搞AP申请国外院校,只是介绍了一下现状。
刚刚高峰老师说的话我也很赞成,大家觉得我学什么毕业的?文科,中国传媒?
孔令涛:你好像跟传媒沾点边。
主持人:我还真没学传媒,我学的是理科。
孔令涛:我学的是传媒的,我在做教育前是搞创意产业的,所以我特别想回应您那句话,实际中国做教育人当中有很多人有创意,私立学校基本上都是在创新的去办这样的学校,但是因为公立学校有那么多限制。
另外我纠正一下,您刚才所说的关于中国的公办高中和AP的关系,因为那个体制当中只有高中毕业证加AP才可以,我们不需要高中毕业证,我们有ALeve这个课程100多个国家的课程都可以去考,所以你还要多了解了解,其实在中国的国际教育分了几种种类、几种板块,千万不要被误导了。
主持人:我学理科的,我的高考成绩达到了当地的一本,但是我是98年高考,750分满分,我的物理只有16分,就像你所说的一样我跟物理老师对着干。就像你刚才说的一块砖头往下滑,还说这个力,那个力,你说我哪有哪个时间算,这个砖头滑多少遍。我那时候这样想的,所以我很抗拒这个东西,难道我以后学这个东西吗,下坡我还在想,难道我下去还要考虑我是不是有摩擦力、是不是有地心引力,我当时就是这样的心态,所以我很抗拒。但是很相反,我很喜欢化学,虽然说数理化不分家,但是我的化学成绩在当地,因为我是江西人,我在当地是那一年化学考试状元,148分,最后一个问答题就是一个单位写错了扣了2分。所以我就觉得在整个过程当中,也不能说基础教育不好、应试教育不好,因为我毕竟还有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就是缺少一点点的灵活性,可能是我们现在公立教育当中我认为可以稍微改正一下的,我认为让孩子充分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咱们的国际学校可能就能够让孩子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我觉得还得请在座的这几位校长。
JUNE:刚刚这位家长提到了学校别太功利了,我虽然不是本着来选国际学校,因为其实我对国际学校还满了解的,来申请国际学校之前都做过所有的研究了,小孩也在国外念过书,所以什么ALeve、AP,现在最流行的IB,这些都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觉得所谓的功利学校避免不了。现在的国际学校,或者是国外的,其实他们也很功利,因为他们也要把学生送上好的学校,这样他们才会有生源。当然他们给了小孩子很多选择性,可是在课程上他们需要抓的,所以你会在有一些国际学校发现,小孩子在小学很快乐,中学开始有一点跟不上,使不上劲,到了高中痛苦万分,晚上没法睡觉,因为书念不完,所以这个功利很难避免,接下来讲功利的问题。
其实我想说的是功利人人有责,每一个父母我们都有功利心,避免不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这个功利心不要转嫁给孩子,用我们能够教育他们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创新也是一样的,我不能够说国际学校或者国外的学校就比较创新,其实不是一定的,也不是绝对的,我觉得还要看小孩子,还有看碰到的老师。另外,所谓的创新有创意,我会建议家长,小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工具箱,他才会变出魔术出来,他没有办法凭空来创新,所以中国式教育是有问题,可是我要说它也有很多它的优势和优点。
主持人:就是你所说的就是一个工具箱打开的过程,有了这个工具箱孩子才能变出精彩的魔术。我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咱们的工具箱打开之后,你也是把孩子送到两个不同的教育环境当中的转化过程,让孩子在国际学校学习之后是学习一个我如何用这个工具箱,我可不可以这样来理解?
JUNE:可以。
主持人:这两位家长的观点各位还有什么补充吗?
梁勇:创新的培养应该放在中学阶段,真正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真正的培养小学已经晚了,现在要明白他要到美国来还是英国?到美国,到美国刚刚讲的是对的,第一个,设定目标,设定好目标特长也好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包括AP,第一个,你的托福[微博]成绩,比如你要申请什么样的大学,你的托福成绩是最关键的,因为达不到一定的分数再有什么特长、再有什么创意都不能去。第二个SAT,或者是中国课程的GPA,这是最关键的东西,这些东西具备了之后录取的学校才会去看你的其他东西,所以我觉得应该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设定了目标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准备他的托福成绩、SAT成绩、GPA成绩和他的特长成绩,这是比较关键的。
李善姬:我首先非常赞同孔总讲的国际教育的概念,我也认为真正的国际教育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很好的融合了,这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不然ALeve就是英国的课程、美国的课程,所以中西教育融合了是将来我觉得真正国际化教育的趋势,这样我们中国的孩子可以走出国门,国外的孩子也能走进来,真正达到融合。
刚才两位家长特点都不太一样,我觉得在选择学校的时候,现在很多国际学校也都有一些学校好的课程设置,刚才台湾家长讲的专门收外国学生、老师也是外教的国际学校,现在还有很多中英双语的学校,这些学校从小学到高中整个流程都具备了,而且课程的设置上小学阶段他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语文、数学,还有我们传统的基础教育,同时加入了英语课中的拿来国外的教材、外教来讲课,这样英文或者英国数学或者科学、西方文化等融合的课程。这种课程能够满足我们的家长早一点做准备,这样给孩子从小接受这样国际教育我既不丢失我们中国传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同时同学不仅学好英文,而且在外教的教学中还有外文整个环境里面接受了这种西方的问题和思维模式,真正的成为国际化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在很多学校里边也有这样的,小学这个阶段中国的课程稍微多一但,随着一年龄的增长初中的时候一半一半,到高中的时候可能以英语为基础了,因为不同的年龄阶段他的需求和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刚才中国的家长讲的是在公立学校已经初三毕业了,高中还有三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很多学校不得以针对这样的学生以考大学的应试准备不得不一点加上去,如果很早以前开始接受这种双语教育,我觉得自然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高一、高二自然接受这种中西双语课程,再准备AP等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我跟各位家长分享的是,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现在有很多的类型,多看一下,多咨询,多了解,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并早做准备,这是非常必要的。
不要过早就给孩子们定去哪个国家
孔令涛:我再给家长们提一个建议,不要过早的就给孩子们定了去美国、去英国、去哪里,其实随着教育国际化,当中国的孩子蜂拥而至去美国的时候,哈佛、耶鲁、常春藤还是那一百来名孩子,因为我跟这些校长都问过这个问题,我们中国现在每年以倍数递增你们是否会增加我们中国学生的录取率?他们就直言不讳的告诉我,我们请国际生到我们校园来是要多元文化的共存,并不能说中国孩子比印度孩子来的多了就去增加你的人数。
主持人:就是不会为中国孩子扩招。
孔令涛:对。另外也给孩子们做什么准备呢,他最小的时候可能喜欢美国,可能走着走着会喜欢英国。另外,你给孩子们升学的时候,像我们的学生最多的可以报考四个国家的大学,美国、加拿大,包括香港、英国,最后像我们一个学生就香港大学[微博]直接录取,就放弃了去美国、去英国,去了香港。原来去剑桥的,后来伯克利和其他的大学都给他通知书,要给孩子多一条路,不要从独木桥又送到死胡同里去。这个就是课程的选择上,这个课程一定要多国都可以去。
主持人:接下来我得请另外一位嘉宾,就是一直没有吱声的。介绍一下背景,林杰先生,他是《我在美国当老师》的作者,亲身经历了在国外高中和硕士课程的学习,曾经有美国大学和多国工作的多年经验,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林杰:谢谢新浪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刚刚听了十一中学的范校长说美国不一定是天堂,其实我花了将近15年的时间才知道这件事,因为我花了将近15年的时间在美国,现在不是回来了嘛,所以说美国不一定是天堂。但是反过来讲,我是从中国读完了初中,也念了一些高一的课程,后来去了美国重新读初三开始,一直到硕士毕业,然后进入了美国的寄宿学校工作,工作多年,一年多之前回来了。
对我来讲父亲对待孩子的角度怎么选学校,对我来讲现在是长大成人的前提,我现在30多岁了,有时候我自己介绍了我是一半美国人一半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我的国籍,而是因为我生活的时间,30年一半中国、一半美国,所以对我来讲从一个小孩子成长到30岁的一个人是非常有意思的经历,就是很多人想探讨的问题,就是说你从那个时候的一种经历到现在是什么样一个人,其实这个就是你的孩子将来去国际学校或者去留学[微博]之后,我是完成的一个产品一样,你们可能会说有一点参考价值或者没有参考价值。有的时候我会问我自己我到底是谁,我到30岁的时候还会问这个问题。
但是我总结起来简单的讲,我写了一本书讲了很多很多,但是我本人自己讲美国教育是怎么样的,对我的影响、对中国的学生以及美国的教育经历是怎么样的,都是以实际故事为基础讲的,没有讲理论的东西。
回到这个话题,我其实非常赞同孔老师,我听了他的观点,有一点我非常认同的东西,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有一点是国际学校,刚才讲到说中西融合,我要讲具体一点,怎么样中西融合才能够算得上一个非常好的国际学校呢?讲两点,一,就是它必须有教中国精华的东西,比如说中国精华的历史、中国精华的一些传统,这个内容必须有,但是我个人提倡是以西方的方式去教,就是说是讨论式的,就是说是批判式思维培养的,不去要教这个历史是什么,你让他去讨论中国的历史是什么,让学生得出他的结论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认识。因为我个人来讲对中国的认识比较欠缺,现在30岁了反过来回到中国,我想认识中国的历史,所以对你的孩子来讲如果是10岁、15岁这个阶段的话,我觉得ALeve、AP这些东西西方已经很成熟了,搬过来的时候我不会想去听论他们怎么样的体制、这个成熟度,但是我要加一点的是,中国的国际学校必须有中国传统式的东西,但是教的方法我个人提倡以西方的方式去教,而不是填鸭式的区教,中西结合能够学到能力。因为很多东西学习到就忘记掉了,比如说几几年发生什么事情,或者说唐诗三百首,这些东西过了几年之后就会忘记掉了,但是如果通过批判式或者说讨论式的方式去教,会把它变成你身上的一部分,这个东西你是忘不掉的。所以我在乎的是内容,但是我更在乎的是怎么把这个内容教给孩子的,所以你去看国际学校的时候我会看这一点,至于ALeve课程比如有多少门,里面的设置怎么样,或者说AP有多少门,这些东西对你孩子来讲意义并不大,AP最多五门就很厉害了,人家设计了12门并不等于就上12门,对于我来讲我觉得这个不一定有太大的价值。反过来是能力的培养,你身上具有什么样的特质,通过什么样的东西得到这个东西,对你的孩子来讲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个是从学校能给你什么东西,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么教。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你想要什么东西,也是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对外的东西,你学数学、化学、地理学、文学,你是通过这些科目,对这个世界有一个认识,这些是对外界的认识,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后来自己想到的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只有对自己认清楚了,你再去看外面的世界会看的更清楚,如果你对自己认不清楚,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你去看外界的东西的时候会很模糊。今天说AP好,明天说ALeve好,今天说美国好,后天说英国好,你就跟着大家的听,或者说某一个明星好,或者江南style好,但是你自己没有一个内心的世界认识的时候,你会跟着大家很混乱。所以家长的需求一定也要两个层面,就像学校一样,一个是你对外面有什么样的需求,但那个东西是基于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认识,所以我现在30岁开始还在每天或者说经常的想去认识自己,说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是想要什么东西,我到了中国想要什么,回到中国我想要什么东西。
我回答今天早上有一个人提出的问题,我是从事我自己喜欢的行业、我是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就是因为在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我做了一件事情,不是说拿到了名校的学位,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说认识清楚了我自己,我想要什么东西,我能够做什么都是,我不擅长于做什么东西,我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所以我总结起来,我的幸福感比较高,比一般人要高,我每天回家睡觉之前一般都是非常开心的,就是因为我认清了自己。所以选学校的时候一定要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你需要什么,对外的、对内的,一个是学校能够给你什么,从内部上给你什么。至于托福、SAT这些东西已经讲了很多了,技术上的细节就不多讲了。
主持人:说的非常有道理,刚刚林先生说回去睡觉很开心,其实我也很开心,每天早上8点眼睛一睁一直到晚上8点,想马上就要睡觉了,很开心。
刚刚说国际教育应该是教孩子一种学习方式,然后让孩子用自己学习大范围的方式中总结出自己的方式,就是自己知道要什么,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整个世界当中这个大环境当中他想要的知识,我觉得是一种自我学习应该说是一个工具箱的打造,然后再善于这个工具箱,我再来用我善于工具箱所总结出来、摸索出来的方法再去学习更多的工具箱,再一步一步反复。
这就让我想起了游泳和骑自行车,我已经差不多将近十年没有碰过自行车,但是你现在把自行车给我一样骑的很顺溜,为什么?因为我学习自行车的时候是我想要学习的,家长可能会告诉我一些他的经验,你要掌握平衡要怎样怎样,实际我还要了解自行车的构造是什么。学习过程当中,谁学习骑自行车没有摔过,也都会有自己碰壁的、摔倒的,这些东西会永远成为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我永远忘不了。这就是刚刚林杰老师说的感觉,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说。
孔令涛:这种感觉太好了。
主持人:最后学习的方法可能每个人千差万别,可能某一个地方感受到了,然后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我学游泳就是这样的,每次都是让我把扔到长江里,我是从狗刨学会的,然后学到了基本的姿势,然后学怎么样蛙泳,我觉得那个时候狗刨可能就是最基本的工具箱,让我不得以去求生存那种状态,最后学会了游泳,最后也成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国际教育可能更多的是告诉你一种学习的方式,可能配的一些AP课程等等一些课程,可能就是让你提升自己所掌握知识,我们所说的就是工具箱的慢慢的提升,再从中转变,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谈到的国际化教育的一些应该说我的一些小小的感悟。我不知道大家赞成不赞成。
孔令涛:我也特别有感悟,我跟林教授在交流,我说我太跟你有同感了,他刚才说我们不是教中国孩子几几年签订什么条约、赔了多少钱、谁谁谁几几年死的,没有用。
我讲一个小案例,我带着我们的学生们,因为我是孔子的后人,可以带着我们的学生们可以去按古法去做祭孔大典,然后我们讲了大师去讲,我们的学生接二连三的举手打断他,说老师孔子的崇拜、孔子的生平我们都可以在平常学,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在当地的意义,和我们的孩子们如何结合我们的教育,这个教授哑口无言讲不下去,最后跟我们说清华[微博]MBA[微博]、这个班、那个班,所有的班来了都很崇拜他,第一次被中国学生打断了他讲课讲不下去,其实我觉得中国孩子就欠缺这样的东西。我刚才也在跟他说,在我们学校里头国学是谁教,哈佛大学的博士,美国人在美国研究了15年中国文化,是他在国际这样的视角用英文在教我们的中国文化,这种用英文教完的中国文化和国际认知的,他才可以走向国际,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使者,因为他不可能给外国人去背唐诗,人家听不懂,所以那是没有用的,教一些精髓的东西。
主持人:今天咱们讨论到这里了,其实我觉得这个话题如果讨论起来我觉得是一个很长远的话题,可能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我们还在讨论这个话题,因为教育永远是在进步当中的,中国也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学习我们中国的一些精髓的文化,如何去做到这两者的融合,不管是咱们的教育名家或者说咱们的家长、咱们的学生,我觉得都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跟中国国清、跟世界接轨,我觉得这就是找到一个很好的融洽点,当下的融洽点就是最好的,适合当下的学生。
今天的圆桌论坛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各位嘉宾能够到现场,也感谢所有家长们能够到现场,都是为了孩子以后的教育,感谢您参加我们今天的活动。谢谢各位!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