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委将统一建档 幼升小跨区择校风险大

2013年05月16日08:01  北京晨报    

  本市首次学龄人口信息全市联网采集工作将于月底结束。之后,市教委将统一进行学生建档工作,学校不再拥有“建档权”。由于适龄儿童信息采集具有唯一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幼升小跨区流动,降低学校自主录取几率,这也意味着跨区择校的风险将加大。

  进展

  全市采集月底结束

  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市16区县均已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其中,西城区将于今日17时结束,海淀区截止到5月31日17时,适龄儿童监护人可登录两区幼升小信息采集平台进行登记。除西城和海淀外,其他各区县均统一登录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服务平台。据了解,全市信息采集工作将于月底结束。如没有按时录入或没有录入条件,区县教委将在指定地点提供录入服务。

  学校不再拥有建档权

  记者在部分区县了解到,往年学校可以在校内给学生建档,学生信息都会被输入到学籍管理C—MIS系统中,直接录取学生。而今年,市教委采取全市联网的信息采集工作后,学校不再拥有建档权。适龄儿童必须在网上参加全市统一的先期信息采集,否则不论哪所学校都无法看到学生信息,因此不能进行录取。市教委收回建档权后,也就意味着学校自主录取的机会大大减少。

  分析

  择校风险大于往年

  适龄儿童登记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信息表格,每张表格对应一个预约登记号,适龄儿童不得重复登记。这就意味着,该儿童如果在A区进行了登记,则不能再在A区以外的其他区县登记。基于这种情况,今年跨区流动人数将得到有效控制。

  某区教委相关负责人提醒家长[微博],全市联网信息采集后,家长如果仍抱着择校的心态,风险会非常大。比如孩子户籍在丰台,想上海淀的学校,就必须在海淀登记,但如果孩子不符合海淀区入学条件未被录取,将无法重新在丰台进行网上登记,这是网上预约登记号唯一性所决定的。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只能寄希望于区县教委补录,而补录的学校很有可能不如正常录取时的学校令人满意,这是由于“补录”是在学校的正常录取后进行,会对孩子的录取进程造成影响。

  提醒

  共建生最好“两条腿走路”

  此外,市教委特别规定,幼升小另一特殊群体——共建生可不进行信息登记,但共建单位需向学校出具共建名单,这也对往年时有出现的“假共建”进行了有效控制。针对一些共建单位入学儿童较多,共建名额有限的情况,市教委提醒这类儿童监护人,在申请共建的同时,最好进行网上登记,采取“两条腿走路”,以免在没有得到共建名额的前提下,影响正常录取。

  跨区招生寄宿校需到该校所在区登记

  据了解,市教委要求跨区和跨片招生的寄宿学校,需在网上登记系统关闭之前告知学生录取结果。申请寄宿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在寄宿校所在区进行登记,还要在寄宿校报名系统进行报名。寄宿学校在报名者中确定录取人后,需尽快通知学生。落选的学生可删除此前在信息采集系统中登记的记录,重新按自己的户籍地进行登记。

  信息采集后入学流程

  学龄儿童网上登记后,需携带网上打印的学龄人口信息采集表和区县教委要求的证明、证件,到自己对应的小学进行验证。

  学校验证合格后,将在网上系统内对学生信息“打钩”。

  学校将自己“打钩”的名单交区教委审核,审核通过后,对学生进行录取。(记者:李佳)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