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小学生守则修订让孩子们更易理解

2013年09月17日10:16  新闻晨报    

  熊丙奇[微博]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日前透露,被专家和家长[微博]批评“可操作性不强”的 《中小学生守则》已经启动修订,其中的一些空洞内容将被删除。

  在笔者看来,教育部针对社会舆论提出的问题,修订《中小学生守则》,态度是积极的。但是,修订《中小学生守则》不能仅停留在文字表达上,还有必要从根本上调整教育方式、改变管理学生的“灌输式”思维、重视学生养成教育。

  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网友把我国《中小学生守则》拿出来与欧美国家的学生守则进行对比,往往会引起一番讨论。而讨论的内容也都差不多——我国的学生守则内容太大、太空,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守则要求学生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热爱科学等等,这些条文都有道理,但看了之后自己该怎么做,学生就感到颇为困难;而欧美国家的学生守则,操作性则较强,比如“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学生一听,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这恐怕与我国侧重于灌输的教育模式有关。灌输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主题先行”,要求学生记住一个观念,而不是学会思考、培养自主意识。学生守则中为何每条都会冠以一个概念,主要是为了“体现”这一守则的“意义”,但这种“体现”,却把守则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官话”、“套话”。

  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很有可能遇到传统灌输教育的阻力——有些人会认为,不在守则中提“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热爱科学”、“珍爱生命”,这不是不要求学生爱国、守法、爱科学了吗?可问题是,难道提了这些概念,就表明学生们都能做到吗?所有这些,其实是完全不必高喊口号的,而需要落实到具体细微的行动中,比如相比“遵守法律法规”,“不闯红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就更能让中小学生明白。

  所以,反思我国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实行的教育模式很有必要。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灌输教育模式,仅在文本上将《中小学生守则》修订得让大家满意,学生未必能够通过守则成为有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的合格社会公民。事实上,灌输教育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体系,可以说,应试教育目标、灌输教育方式、学生守则概念化是一体的——灌输教育是能获得最好应试教育“成果”的方式,而知识化、概念化则是这一教育的表现。如果我国不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在当前考试制度框架下,想推进学校教育方式的改革,将很难起到改革的效果。

  另外,对于学生守则的修订,还需要改变行政主导的方式。过去,由行政主导闭门制订的各类学生规则、教师规范,都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从而把本属于办学者、教育者的事,变为行政部门的行政事务,这种规则、规范起不到理想中的教育作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在此次修订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可以广泛听取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使新的学生守则更富活力与执行力。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