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叫停小升初考试难解教育资源匮乏痼疾

2013年10月18日13:40  南方日报    

  经历过高考[微博]的父母们可能没有想到,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题海大战提前到了小升初阶段。有人甚至说“小升初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因集中力量办示范高中的需要,广州十年前进行了初中与高中剥离的教育改革,原来隶属公办中学的初中与民间资本合作,成为携带公办优质基因的民办初中。

  近日有媒体报道,教育部门正在酝酿取消小升初民校入学考试,家长[微博]和校方各有看法。不少家长高呼叫停考试才能还小学生正常的童年,而校方则有校长表示取消考试将导致不公平。广雅实验学校校长吴广淇认为,如果民办学校取消考试来招生,那么将产生更大的不公平。“如果靠推荐,那么平民百姓的孩子还有机会入读吗?只会更乱。”吴广淇说,考试是无奈之举,但面对每年这么多人报名,考试是相对公平的办法。

  问题究竟是不是取消升学考试就能解决呢?需要了解大兴民办初中的背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出现了教育资源高度紧张的状况,为减轻财政负担,政府将部分原来的公立初中推了出去,交给民间资本来办,原来的公校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本来,初中阶段仍是义务教育,基本需求应由公办学校来满足,民办学校是特色教育,仅供有特别需要的家庭自主选择,但是,在高考这根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之下,特色教育往往竞争不过把应试提前到“从娃娃抓起”,因为这样更能提高升学率。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之下,民间资金也乐得接过优质初中这个香饽饽,这些公私合力孕育的民办学校也逐渐成为应试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所谓素质教育、特色教育早已荡然无存。

  据南方日报等媒体报道,广州每年12万小学毕业生中,超过1/3参加了小升初民校考试。大批孩子为了赢得更多机会而忙于奔命,甚至有学生一人手握五六张准考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景象可谓提前降临小学生身上。这直接导致的恶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就被扼杀了其他素质的发展,小学教育过早地为升学考试这种单一的短期目标服务,题海战术和过度无效学习违背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成长规律,疲于对付考试的孩子失去了发展艺术爱好、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全方位素质的最佳时机。

  在高考考试内容、考试机制没有根本性转变之前,只要以高考为目标,家长和学校都不会放弃围绕高考提前做文章的功利心,因而,即便取消小升初入学考试,各种变相的应试竞争低龄化现象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潜规则和择校费一个也不会少。

  可以说,叫停小升初考试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无奈之举,甚至不排除由于没有标准化入学考试而滋生更多潜规则的可能。从教育的根本目标来看,唯有增加公办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实现更为均衡的资源分配,将公办教育的思路转变到满足基本需求而不是服从追求升学率的政绩冲动,不以升学率评重点,不因对重点的投入而导致基本面上的教育资源紧缺,还公办教育本应承担的公平使命。而对民间办学,政府则应当更为放权,公私合办这种灰色地带的办学模式作为过渡阶段的产物,应当被逐渐剔除,防止公共资源流失为个人权力寻租的“红利”。

  在经济生活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教育作为一项“人的投资”,也不例外地融入了全球化资源的重组当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放弃高考,送子女出国留学[微博]。更具前瞻性地来看,无论公办还是民办,中国的教育系统应当及时感受到这种竞争的压力,调整我们的教育方针,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从根子上改变教育体制——尤其是由于对教育腐败的无力防范而不得以采取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恶性循环。

  具体到广州这样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主动融入全球化竞争是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选项。这应当包括把教育的全球化当作一项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战略目标来实施,而不应该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反复折腾。

  小升初的“考与不考”争论,就应当跳出目光短浅的局部思维,作为地方重大决策听取更多专业意见,将其纳入广州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当中来谋求解决方案。(彭晓芸。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