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零起点”不是清空头脑的零准备

2013年10月24日10:11  东方网-文汇报    

  零起点,无疑是今年新学期的热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这一原本是教育内部的专业教学问题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社会话题,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番好意却引来阵阵质疑。

  不少家长[微博]甚至老师对“零起点”教学存在很多困惑和疑虑: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是不是要清空学生的大脑?很多孩子进入小学以前已经到了相当水平,“零起点”真能做到吗?如果教育不关注孩子现实的起点,怎样体现因材施教?

  今天看起来,社会是在讨论小学入学起点的问题,实质上是在研究小学教育的起点问题。很多时候,对社会、对家长,我们往往缺少专业的帮助和指导,家长往往会以他们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把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做比较。

  当然,这和我们当前的大众文化有关,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专业角度去分析、去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从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角度,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准备,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

  “零起点”不是把孩子定义为一张白纸

  所谓“零起点”,并不是把孩子定义为一张白纸。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六周岁,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前都有非常丰富的生活体验,都有不同程度的经验获得,这些体验和经验有的体现为认知水平的提高,有的体现为情感、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构成了日后学校学习的重要基础,尤其是母语的学习。比如孩子学说话,会说“我吃饭”,而不是说“我饭吃”,他们虽然没有接受过语法教育,但在生活环境里,会按照通顺的语言表达方式说出自己的意思,这就是今天他的起点,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的起点。

  同样,父母带着小孩到马路上,到公园里,会指认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文字符号,并且告诉他意义,也许不会写,但他认识了,这是孩子经验性的习得,多看几次就会记住一些基本文字符号,并且会做一些迁移,他以后看到这些字就能够复原出它的读音,也能够说出它的意思,这就是基于生活实践的学习过程。

  这个过程在零到六岁之间已经发生了许多次,但这不是学校学习的过程,更不是学校课程学习的要求。因为对知识、对能力有更加具体的、分级的系统要求,在校的学习过程不再像学前那样简单化和生活化。尽管老师会把所学知识放在一定情境里,让孩子通过生活经验习得的方式来获得课程学习成果,但学校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习得是有区别的。

  学校的课程应该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起点上把学科的基本要求融合在里面,我们学校的学习就不能光教识字,还要教孩子写字,要有笔划、笔顺的要求,要有拼音的要求,相关的字词要有拓展、会运用,这些系统的课程要求通过有序的学习设计来提高学生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课程所要求的各种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形成。从这两个方面的区分就能看出,所谓“零起点”并不是不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而是指学龄前儿童在入学前没有必要提前进入到以掌握教材知识点为目标的学校学习状态中间。

  “零起点”应该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

  所谓“零起点”教学并不是指在白纸上起步,而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课程标准会对老师怎么教学提出一个依据,标准不仅对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具体学习内容的要求,而且对怎么评价都有明确要求。“零起点”其实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不要拔高,不要抢进度,不要赶速度。

  学生有一定的实践差异,就生活的体验来说,有的多一些,有的相对少一些,有的孩子参与家庭以及社会活动多,经验就多,有的孩子家庭没有为他提供更多的活动,但是同伴间的活动也同样提供生活经验,只是具体获得不一样而已。不管这些孩子具备了什么样的生活经验,当他进入学校以后我们的要求是基本统一的,这就要求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起点、态度和能力帮助他们达到课程学习的要求。

  在学校里,老师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不同生活起点的孩子进行课程学习,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比如要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学习的要求,怎样可以找到他们需要的各种资源的帮助,怎么样才能建立合作的、有良好沟通和交流的学习环境,怎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等。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是互补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同样是学习与成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在家庭的生活,要求和意义并不完全一样,两者既有联系,又不能互相替代。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很多东西,包括教孩子识字、阅读、计算、运动以及家庭内的信息传递等,但是这些与学校课程是有区别的。学校课程有它特定的条件和标准,比如小学一年级一周32节课,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是一个由不同学科整合成的完整课程计划。学校里还有同伴学习的环境,有一定的教学场景。因此,学校课程的责任不在于赶知识点的进度,而是通过各类课程的协调有序来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丰富、更加系统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实现有目的、有阶段的发展。

  当然,学校教育也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再尽职的老师也无法替代父母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成长最重要的指标并不是分数,而是看他是不是有正直的人品、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情感、品性、态度有太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和家庭的作用是互补的。(尹后庆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